春、夏、秋三季,瓜果稻谷飘香,但一到冬季,田里便光秃秃的。不过,这样的情景,在今冬的德清农村已明显减少了。
近日,笔者驱车沿着德桐公路一路东行,公路两旁的农田里平添了很多绿茵。在天皇殿村的千亩粮食功能区,禹越镇农办副主任董昌荣介绍,稻谷收上来后,这里的460多亩农田全部种上大小麦。据了解,这是德清县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鼓励更多农户向“冬闲田”要效益,让“冬闲田”变成丰产田的一项重要举措。
沈炳水是新安镇的种粮大户,他领着我们来到该镇千圩1500亩粮食功能区,指着眼前绿意盎然的田间笑道,由于去年水稻田比较烂,他没有种油菜,而是改种了小麦。“你看这些麦苗,长势多好啊。”
与老沈有着同样想法的嵇金桥,是该镇的另一位种粮大户。2011年,他通过流转经营的390亩良田也喜获丰收。“种田也要讲究项目经营,千万不能有空档。”
据嵇金桥介绍,这些年,他都会在晚稻田里种些油菜和花草,等水稻收割前夕,再把小麦种下去。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2010年的收成和收购价,油菜每亩收入400元,花草则由省种子公司收购用于改良土壤,小麦则是给他饲养的鸡当饲料。“靠着‘绿色过年’,每年可多收入10.5万元左右。
老嵇说,今年应该还不止这些,“油菜籽是农业局推广的新品种,据说还有很多扶持政策。”“农田‘绿色过冬’,可以给土壤育肥,对来年种水稻也有很大的好处,可以促进粮食生产安全”,说起“绿色过冬”的好处,老嵇大加赞扬。
据了解,为鼓励农民发展冬种生产,德清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像老嵇这样的种粮大户,除给予每亩30元的直补外,对应用机械化收获作业的,再给予每亩40元的机收补贴。
与此同时,该县农业部门还积极向农户推广高产优质品种,传授高产节本增效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由于政策得当,技术措施到位,德清农田今冬重现绿色。预计2011年冬种面积将比去年增长20%以上。
王力中 潘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