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2011年不仅是全民义务植树30周年,而且是国际森林年,还是我省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10周年。
这一年,对于浙江林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财政加大了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现代林业园区、木本油料产业、森林抚育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投入林业的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比上年增加3亿多元,增长20%。
这一年,全省林业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预计全省林业总产值将突破2800亿元,林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从去年的15%提高到今年的18%以上,其中,南浔、东阳、江山、临安等县(市、区)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全省林业产值超30亿元的县(市、区)有20个。
三个“年”掀起种绿护绿高潮
2011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省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义务植树活动,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这一天,省党政军领导带领机关干部、解放军武警官兵1000余人,来到杭州市西湖区留祥路三墩科技园区,种下了2000多株银杏、香樟、桂花、杜英、黄山栾树等树木。同一天,嘉兴93岁高龄的王清兴老人,来到南湖的“七一”纪念林,给新种的树苗培土……
据统计,当天,全省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干部、团员青年、学校师生、企业职工、农村居民共计11.2万人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种植红豆杉、浙江樟、银杏等乡土珍贵树种42万株。
这是全省上下联动、统一组织、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植树活动。今后,我省将把它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因为这既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行动,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森林浙江”的有力举措,也是以植树代替拜年、移风易俗过新年的生动实践。
全年的种绿护绿序幕由此拉开。
2011年,我省以平原绿化和森林抚育为重点,全面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工程,完成造林更新63.3万亩、完成率143.2%,参加义务植树2354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6780万株。
这一年,我省迎来了生态公益林建设10周年,开展了公益林分类补偿试点和省级以上森林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租赁,核定租赁价为每亩每年33.2元,最低补偿标准从每亩17元提高到了19元。公益林的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每年发挥的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生态效益总价值超千亿元。
这一年,杭州给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温州人网上认绿成为风尚,不管你身处何地,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认养榕树、香樟、茶花等树木及公园绿地;嘉兴农村时兴建“树木银行”,每到村庄拆迁、农房集聚时,由镇里出资收购无法就地保留的乡土树种,并选地移植,大幅度减少乡土树种“农转非”……
七种模式成为林业经济新增长点
浙江农林大学在乐清利用林下环境推广铁皮石斛种植技术,年亩产石斛30公斤,效益可达6万元。
这是我省农民创造的7种林下经济模式之一。
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种植药材、蔬菜、蘑菇、木耳、花卉,养殖林蛙、蜜蜂、家禽、家畜及野生动物,生产多种多样丰富的绿色产品,相当于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同时,它也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林业产业发展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转变。
发展高效经济林,开发竹笋,开展林苗一体化、林粮套种、林禽共养、复合经营,开发竹笋和休闲观光产业,通过这7种模式,目前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2200多万亩,实现林下经济产值826亿元,带动农户250多万户,其中种植产值553亿元,养殖效益49亿元,森林观光旅游和农家乐等年产值达到224亿元。
在林业经济中,林业碳汇交易是一个新生事物。今年11月初,经国家林业局同意,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展的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义乌启动。启动仪式上,阿里巴巴、歌山建设等10家知名企业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元林业碳汇指标,并签订认购协议,交易价为18元/吨。
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提供的每一吨碳汇指标,都有一片对应的森林。
当前气候问题是全球关注焦点,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森林是最经济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怒云说:“企业购买碳汇指标,可以实现碳中和,赢得减排缓冲期,进一步实施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增长。”
这一年,全省林业园区实现当年产值36亿元,42.5万个林农通过林业园区建设人均增收2415元。
德清县莫干山花卉苗木示范区引进项目15个,累计投资3.25亿元;兰溪企业家周燕明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4000亩香榧精品园,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缙云县邓春光夫妇筹集资金600多万元,在海拔800米高山上开发1000多亩香榧园区……
今年,我省现代林业园区建设累计投资24.5亿元,其中当年投入建设资金10.7亿元,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省启动了246个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创建点建设,基本建成园区81个,有26个示范区和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
一本林权证催生一家新公司
2011年7月,安吉县灵峰寺林场场长张宏亮以2000亩的林权作价出资4000万元,投资组建了安吉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这在全省还是头一回。
今年,安吉出台了林权出资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县展开林权出资公司登记试点。林权出资的范畴包括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首批诞生的以林权作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公司共有6家,这6家公司的出资总额达到1.488亿元,出资汇集林地1.9947万亩,涉及的林地性质有经济林、公益林、阔叶林、竹林、绿茶林等10余种。
这一年,全省林改围绕“资本进山”、“风险防控”、“数字管理”、“服务林农”等不断深化,被国家林业局誉为“浙江经验”,受到充分肯定。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启动运行一年来,已挂牌的林权项目累计达123项,其中网上成交项目109项,成交面积15291亩,成交金额6351万元,比起拍价增值28.4%。今年,全省林权抵押贷款发生额有望达到28亿元,累计额为68亿元。
一个品种让花木五彩缤纷
2011年9月,在全省农业科技大会上,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童再康被授予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
多年来,童再康致力于彩叶花木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他带领科研人员选育的彩叶树种,有的能随四季变化变换颜色,有的随着温度变化显示不同颜色,有的见了光也会变色。至今,童再康带领的团队选育推广的彩叶花木新品种总数已超过10亿株。
这只是科技兴林的一个缩影。
2011年,省林业厅着力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开展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建立了碳汇林业和竹木加工两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十县百万亩竹产业效益提升工程”被列入“十二五”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全年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1个、农技推广林业项目45个,扎实推进全省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共有171户示范户开展毛竹覆盖,覆盖竹林年均亩产竹笋达1200斤。林木良种选育取得新进展,新审(认)定林木良种23个,金华东方红林场油茶试验林的茶油最高亩产达到93公斤。林木良种生产取得新成就,杉木良种产量达5400公斤,再创全国新高,油茶苗木培育在全国率先实现分系育苗。容器育苗取得新突破,珍贵树种容器苗培育从原来的一年生小苗为主向多年生大苗方向发展,种苗质量和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