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缙云县溶江隧道口旁,一幅“斌老头缙云土爽面”的广告牌显得格外醒目。这座占地1500平方米的平房,就是柯海斌创业的场所,也是吸引他在缙云土爽面中求“土”寻“真”的一个磁场。近日,笔者走进散发着浓醇麦香的晒坪,听柯海斌讲述他求“土”寻“真”的故事。
柯海斌是缙云五云镇丹阳村人,在县城新区开副食品店多年。就是因为开了这家副食品店,柯海斌才萌生了自己创办缙云土爽面加工场的念头。
现在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原生态的食品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我店里一直都卖土爽面,以前是委托别人专门供货,应顾客要求就想着能不能自己办个土爽面加工场,可以按需供货,为顾客提供新鲜、优质、正宗的缙云土爽面。”柯海斌说。
“要做好‘土’字文章,用真诚来回馈顾客”。主意打定后,柯海斌就张罗开了。“做缙云土爽面的场地选址有讲究,交通要方便,采光和通风都要好。一番考察后,柯海斌选定了溶江隧道口旁,这里晒坪宽敞,背部靠山,无论是采光和通风都比较理想。今年6月,柯海斌投资10余万元,购置了碾麦机和搅拌机,请了当地3位做了十几年土爽面的工人,信心满怀地开业了。
然而,创业过程却并不顺利。虽说是做土面,但要做好纯土爽面有两大难:一是土麦收购难,二是土面制作过程难,成本也高。正因为如此,当地农村中做纯土爽面的人越来越少了。“土麦现在市场价在5元一公斤左右,价格比洋面高出近一倍不说,还难收购。更何况一般的土麦还做不出土爽面来,不是拉条时流了一地,就是断条或拉不出条来。”柯海斌说,没想到这纯土爽面竟这样难以制作。
“现在我收购的是老品种的‘908’麦子。”柯海斌说。为了收购土麦,柯海斌开着小面包车几乎跑遍了县内的各个乡镇,到目前,总算购进1500多公斤土麦。原材料是解决了,但制作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发生。土面对“面性”和“筋道”这两项关键技术指标的要求要明显高于用洋面当食材做成的面条。因为用土麦做成的面脆,制作过程容易断条。为了减少浪费,柯海斌每次都会先用2.5公斤土面粉做试验,如果成功了,说明这批土麦不错。不过做土爽面要靠天吃饭,尤其是做“纯土爽面”。比方说,下雨,空气潮湿,都直接影响土面的制作。“那样的天气你只能歇工。”柯海斌说,有一次,他头天收购进50多公斤土麦,试做成功后,第二天就把剩余的麦子全磨成面粉做成了面团,没想到接连两天下雨,这50多公斤土面全变了质。“有一位老工人,她做土爽面已有20多年了,到我这里后,虽然一天能拿到150元左右的工钱,但老工人还是很懊恼,因为做纯土爽面经常会遇到流面、断面的情况,令她有一种挫败感。”柯海斌说,另外,消费者还有一种误区,认为颜色偏白的不是纯土面,其实这样的面条是最香滑的。“很多消费者不认可,除非顾客指定,我现在一般都不做这种土爽面。”
虽然经历了种种困难,但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柯海斌的纯土爽面生意还是做得风生水起,他做的土爽面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不仅在自己的副食店和当地的农贸市场销售,还受到了青田等地消费者的欢迎。
现在,柯海斌也从一个做土爽面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行家里手。“做土爽面的时候,若遇上高温,那要少放水,多放些盐,反之则相反。做土爽面要经过拌面、切面、搓条、盘条、上条、串条、拉条、晒条、收条等工序。出面最好选刚出太阳并伴有微风的时候……”
柯海斌还告诉笔者,做生意要求“真”,每公斤纯土爽面他卖20元;土面中掺有小部分洋面的,他就卖14块钱一公斤。目前,柯海斌已为自己做的土爽面注册了“斌老头”商标。“本来想以‘斌斌’为名作为注册商标的,结果已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就取了现在的这个名。”柯海斌笑着说,目前,纯土爽面并未给他带来理想的收益,很多时候,还要交“试验费”,不过他认为,只要在“土”里求“真”,他的事业一定会越做越好。 夏霞 蔡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