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厦门全国植保会的落幕,2011年国内农药行业在一片喧嚣中惨淡收场。尽管经历过连续三年的“小年”,市场在2011年却并没有如年初业内所期望的产生反转,行情依然是愁云密布。
部分企业难以为继,被迫将厂房及无形资产公开售卖;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以及中化集团等国内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轰轰烈烈的打假行动,向各类侵权行为“宣战”。
年年难过年年过,2011年的农药市场,行情低迷却并不冷清。
关键词:亏损
近年来,国内农药原药产量持续增加,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份,我国累计生产农药共 213.8万吨,同比增长16.1%。其中杀虫剂原药57.1万吨,同比增长9.2%;杀菌剂原药12.7万吨,同比增长1.6%;除草剂原药94万吨,同比增长10.8%。预计2011年全年我国可生产农药约255万吨。
年初不少行业人士曾预言,随着近年国内外粮价大涨、种植面积增长伴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农药的刚性需求会使行业景气度上升,企业会迎来利好。但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农药需求增长非常有限,2010年我国农药产量约234.2万吨,出口量为121.63万吨,而国内消费量仅为30.2万吨。今年我国的农药产量约为255万吨,但需求总量仅为30.8万吨左右,还不到产量的八分之一,同时前三季度的农药出口量也仅为61.1万吨。这也意味着,国内的农药库存量至少超过100万吨。
由于产量过大导致国内农药生产企业的利润水平并不高。今年制剂生产企业销售难度大,各企业相互压价,市场恶性竞争,农药行业复苏进程仍然曲折。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信息,2011年上半年,773家规模以上农药企业利润总额为53.7亿元,同比增长17.2%;而行业平均利润率不到6%;行业亏损面达10.7%,亏损企业亏损额达3.7亿元,同比上升105.9%。大多数农药常规品种的生产企业市场低迷、惨淡,其中杀虫剂和除草剂原药生产企业尤为严重。据18家农药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报显示,6家企业业绩亏损,5家企业利润同比下滑。位列百强企业前十五位的浙江新安化工公司等都在亏损之列。目前,国内几大大宗常规产品开工率低,其中草甘膦原药的开工率长期维持在20%左右,百草枯、吡虫啉原药不足40%,毒死蜱原药及中间体开工率也不到50%。
对于未来的市场走势,业内普遍显得较为悲观,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导致低价竞争,农药企业的效益继续进入“下降通道”的概率依然很大。
关键词:打假
在国内企业哀鸿遍野的同时,近几年一些新机理、新成分的产品业绩逆市增长,表现抢眼。
在水稻用药市场,近年来美国杜邦的康宽(氯虫苯甲酰胺)销量连续翻番增长、先正达的福戈(氯虫·噻虫嗪)、爱苗(苯甲、丙环唑)异军突起;在霜疫霉病杀菌剂市场,由沈阳研发的氟吗啉的销量已攀升至行业前列。这类产品尽管价格高昂,但市场接受度却不断提高。
然而,市场的火爆同样为各企业带来了烦恼,“爱苗杀菌剂”、“XX氟吗”等各种仿冒现象以及添加隐形成分的侵权行为遍地开花,侵权者中甚至不乏业内知名企业,对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事实上,各类造假行为层出不穷,也主要归结为市场低迷。很多常规产品由于抗药性严重、防效下降,逐渐被国内市场所抛弃。部分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铤而走险。
为此,被侵权企业纷纷展开维权行动,杜邦公司等企业还专门成立相关的打假团队,通过在市场上明察暗访、向执法部门揭发举报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打击各类侵权行为。
但打假行为在业内引来不少议论,尤其是杜邦、拜耳等跨国企业的打假行动。不少人称进口产品售价太高,“国产”有助于降低售价,减轻农民用药成本。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企业通过这类行为获益犹如“饮鸩止渴”,表面看,农民在价格上受益;但长远看,无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易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