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冬日冷意更浓,即使在明晃晃的阳光下,也冻得人瑟瑟发抖。
义乌市恒成蚕桑专业合作社的一排房子倚山而建,坐落在大陈镇里娄山村与郎坞村的交叉口。房前空地上,一排排晾晒在绳子上的蚕茧半成品随风摇曳,白得耀眼;一群红肿着双手的工人,正在泡茧、煮茧、洗茧、择茧,干得热火朝天……“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目前全市只有我们一家收购、加工蚕茧的合作社,可为近300户蚕农解决销路难题。”近日,恒成蚕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俞恒山如是介绍。
据了解,受养蚕风险、气候异常、蚕病暴发等影响,义乌市蚕桑种植面积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上万亩下降到如今的七八百亩,且90%以上分布在大陈一带。而且养蚕的农户大多是些年纪大、身体弱、经济困难的人员。据义乌市苏溪供销社主任骆坚旗介绍,恒成蚕桑专业合作社成立前,蚕茧收购点一直设在苏溪供销社,后来义乌国营造丝厂倒闭,蚕茧销路就成了问题。他们引导农民自发组织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实行市场化运作。
“考虑到养蚕的都是些年老体弱的人,且都在偏僻山区,交通不便,我们待蚕茧成熟时都会挨家挨户上门收购,尽可能不让农户的蚕茧有丝毫浪费。”俞恒山说,另外,他们还会帮助蚕农解决拿不到蚕种、蚕病综合防治等方面的问题。
义乌收购来的蚕茧,一般运到永康、武义等地销售。但很多时候,因多方面原因,蚕茧销路不畅。在苏溪供销社的支持下,蚕桑专业合作社从青岛购进一台先进的蚕茧加工设备,想办法把蚕茧加工成蚕丝,并为蚕丝被注册了商标。“蚕丝被环保、透气、暖和、轻巧,销路很不错,看来这条路走对了。”俞恒山由衷地表示。
陈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