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2011年的浙江田野,无疑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精彩之地,频频传来的粮食生产捷报,让人连连惊叹:
9月21日,全省农业科技电视电话会议上传出喜讯,浙江早稻平均亩产达407公斤,为全国最高;
12月13日,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百梁桥村种粮大户许跃进种植的单季稻攻关田亩产达943.1公斤、该镇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912.7公斤,连创水稻单产两项新纪录;
近日,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今年我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510.8公斤,在去年亩产突破500公斤的基础上,再创新高。
一连串的喜讯令人振奋。据统计,今年浙江粮食播种面积达1881.2万亩,总产量781.6万吨,比去年增加10.93万吨。
对此成绩,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分别批示,粮食单产创新高,可喜可贺,对人多地少的浙江而言,就是要依靠科技,在提高单产水平上下功夫,求效益。
这无疑是一份漂亮的答卷。作为经济强省的浙江,在粮食生产上同样创造出新的奇迹。时至年终,我们再度追寻这一奇迹的源动力。
农民种粮“腰板”很硬
浙江二三产业发达,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足5%,多数地区的农民收入八成以上来自非农产业,粮食生产也从原来的区域自给、产需平衡转向市场调节、供求平衡。“只要有钱,不怕买不到粮食”的观点一度出现。
然而,浙江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战略任务。
2010年,浙江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计划通过8至10年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建设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自此,浙江找到了粮食生产的主战场、主平台、主抓手。
年初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赵洪祝再次强调,要始终把促进粮食生产和保证粮食安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全省具有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力争160亿斤左右粮食总产量和55.5亿斤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这三条红线。
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也表示,要抓好“米袋子”工程,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和帮助,大力提升我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储备能力。
为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浙江陆续出台了多个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文件。伴随着提高稻麦种植大户直接补贴标准等“两提高、两加大、三继续、三确保”十项扶持政策的出台,是省财政3.6亿元扶持资金的投入,这些,都显示出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
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表示,给力的政策条件,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今年为例,除省级资金外,各市、县(市、区)还安排粮食生产扶持资金近4.5亿元,比上年增40%。
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省各地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田质量,使粮食作物在生长期间,旱能灌、涝能排,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199个,面积142.38万亩。
一直以来,我省的农业部门和新闻媒体还十分重视对粮食生产的政策解读、模式推广和典型宣传,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增产潜力这样挖掘
11月4日,永康市石柱镇田畈林村农民林文起的晚稻田里格外热闹,省水稻高产验收专家组的专家们一起见证了当时晚稻亩产新纪录的诞生:现场机收后,通过对潮谷总重量、样本含水量和实际面积的精确统计,最后计算出该攻关田的亩产达到了919公斤,刷新了全省单季水稻亩产新纪录。
此后,惊喜不断,这一纪录又不断被刷新。据初步统计,全省目前有123个百亩以上水稻示范方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其中25个超过800公斤,3个超过900公斤,最高的为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百梁桥村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高达912.7公斤;全省有121块单季晚稻高产攻关田亩产超过700公斤,有11块超过900公斤,最高的为鄞州农民许跃进的攻关田,亩产达943.1公斤,创造了我省新的水稻高产攻关田单产纪录。
在经历了6月中上旬的持续干旱和6月下旬的持续暴雨,以及台风“梅花”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后,今年,我省全年粮食平均亩产水平仍位居全国第四,显得尤为珍贵。
科学种田是浙江农民克服不利气候影响、取得粮食高产的重要法宝。林文起的攻关田采用的水稻品种是“甬优12”,使用的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采用全程机械化操作。“甬优12”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逆性较强,在今年的气候条件下,仍能保证稻穗高结实率,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至目前,我省水稻良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甬优12”、“甬优15”等水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75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6%。此外,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超级稻集成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重大病虫害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一大批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也有效促成了粮食高产。在已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五良”标准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现代化种粮促成高效益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东湖畈村村口,一个集育秧、烘干、农技培训、农资配送和农机维修为一体的农业服务中心刚刚落成。“明年,我们就可以为3000多亩水稻提供‘十统一’的全程社会化服务了。”该服务中心负责人、衢江区东丰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红卫介绍,该合作社的运行模式是农民向合作社交纳每亩280元的管理费用后,由合作社负责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植保、统一机收、统一保险、统一订单、统一测土配方和统一农资采购。
2008年,东丰粮油专业合作社一成立,就受到了农民欢迎,有力促进了当地的粮食生产。今年该村的东湖自然村早稻种植面积超过800亩,是2008年的8倍多。合作社还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今年东湖自然村粮农的种粮补贴加上售粮收入在每亩1050元左右,扣除280元服务费和100元肥料成本以及40元抛秧人工费后,农民来自水稻的亩均净收益超过600元。
这是浙江种粮现代化的一个缩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稳步推进,除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浙江还存在农业人口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情况,粮食生产正面临劳动力数量严重短缺和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的压力,尤其在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谁来种田”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正是着眼于此,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了浙江粮食生产的破题妙招。据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基层农技部门、乡镇农技人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干部、种粮大户和工商企业主等组建兴办的各类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5098个,经营服务总面积1056.4万亩,服务领域涉及耕田、播种、育秧、插秧、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收割、烘晒等粮食生产各个作业环节,总营业额超过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