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教育

学生们的幸福感丢哪儿了

  不似早年,家长会对孩子说,“你们现在太幸福了,有吃有穿。”现在的家长甚至老师,深知当今学生虽物质生活丰富,但幸福感早已大不如前,因为他们和大人一样,时刻面临各种压力。
  那么,学生们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当今学生为什么缺失幸福感?减轻学习压力就能找回幸福感吗?
学生们的幸福感哪去了
  在我省温州欧洲城某少儿培训中心,我们以聊天的方式问20名7岁至14岁的学生:“今天你开心吗?作业多不多”、“爸爸妈妈给你安排的学习时间你满意吗”、“爸爸妈妈是否经常陪你”、“你最想做至今还没法做的事是什么”……
  结果,除了14岁女孩楚楚 (化名)在一边微笑不作声,其他同学分别展开一番“控诉”,综合如下:基本开心,但作业没完没了的时候很不开心,因为除学校作业,妈妈还会布置家庭作业,而且还要精益求精,晚上在家没怎么玩就得睡了;培训项目太多了,有些自己并不喜欢,节假日没有自由时间;不喜欢爸爸妈妈陪伴,还不如一个人在家玩得开心。想骑自行车,想到乡下外婆家跟那里的小孩玩。
  而对于幸福感,上初二的楚楚表示,“与要好的同学一起说悄悄话特别开心,同学中很少有人认为学习成绩好就会感到很幸福。爸爸妈妈要求不要那么高就会很幸福。”“一个完美的童年,一个幸福的童年,不是看孩子有了什么,更多的是看孩子没有了什么。假如孩子们没有了一些东西,比如,紧张的人际关系、过重的学习压力、过高的目标期望、强加的兴趣爱好,没有这些他们就会幸福起来。”温州苍南江南实验学校校长陈国星认为。
减轻压力就能幸福吗
  在整个采访中,几乎所有网友都认为,学习和竞争压力剥夺了学生们的幸福感。于是我们有了这样的提问:要不要给学生一定压力?要不要刻苦读书?给孩子幸福就是减轻学习压力吗?
  温州市名班主任方海东指出,经受压力和刻苦读书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需要,是感受幸福的方式之一。减轻学习压力其实只是我们在寻找教育幸福的手段之一,并不能说减轻了学习压力就是幸福的,那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而温州第九中学副校长邓权忠认为,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但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刻意强调和过于渲染学习应该如何刻苦或学习要多辛苦,给孩子心理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只要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刻苦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读书痛苦。
  陈国星如此“鉴定”:人的痛苦来自于“轻”和“重”两个极端,假如生命中没有一定的负担与压力,人会无所事事,无从寄托。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光书名就值得玩味深思。学习上要不断给孩子一个个“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有目标就会有压力,但压力并非全是坏事,如果目标能让孩子不断获得成就感,那么这个目标下的压力就能转化为进步的动力。“我不要孩子在小学阶段‘刻苦读书’,但一定要培养孩子专注读书有效读书的好习惯,我提倡孩子们‘学得专心,玩得痛快’。”
如何让学生幸福地读书
  近年,我省不少学校围绕“幸福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将“幸福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如温州市实验小学要建一所现代“笑园”;温州苍南江南实验学校要构建“最具幸福感学校”等。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拥有幸福感呢?
  温州苍南江南实验学校的“最具幸福感学校”是这么营造的:给学生们开设生活指导课,从“吃饭”、“走路”教起,从双手接递长辈的物品教起;增强自理能力,从细节之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课堂教学不主张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主张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幸福体验;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被动地等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自主、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位教师幸福地工作”是该校的“幸福治校”主张。陈国星说,“我希望从我校走出去的学生,男的都是‘小绅士’,女的都是‘小淑女’,成为既有传统文化素养又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那么,学校需要给学生的幸福感是什么?他说,“走进一个校园,只要看学生是否自然、自在、自信,就能大体判断这是否是一所具有幸福感的学校。让校园的每面墙会说话,让每位教师展笑容,让每个学生抬头走路。”家庭需要给孩子的幸福感又是什么呢?他答:“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学习务必心中有数,但不分分计较;尊重孩子选择与表达的权利。”
陈节 祝利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