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临海市邵家渡枧桥草莓专业合作社的草莓大棚里,成群的蜜蜂,“嗡嗡”地围着草莓花上下飞舞。理事长徐学军说:“目前正值草莓扬花期,因大棚内不利于草莓自然授粉,所以每个大棚放一桶蜜蜂,让蜜蜂当‘红娘’为草莓授粉。”
创办专业合作社
素有“草莓之乡”之称的临海市邵家渡街道,草莓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在邵家渡草莓没有成名之前,当地农民就自发形成了草莓行。但当时,由于散户零星种植,不但产量低,还因草莓肉质软、保鲜困难等原因,种植户只能在本地零售,形不成自己的品牌。价格低、销路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邵家渡草莓产业的发展。
2006年,曾做过服装批发,跑过运输的邵家渡东坎村村民徐学军,看到草莓产业存在的潜在空间,瞄准了这块市场,承包了村里的6亩土地,开始种植草莓。2007年,极具商业头脑的徐学军又联合几十户草莓种植户,成立了临海市邵家渡枧桥草莓专业合作社,开始打自己的品牌——枧桥。为提高草莓产业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又制定了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四统一”规范化管理制度。自此,邵家渡的草莓很快打开了市场,远销到台州、温州、宁波等地。在徐学军的经营下,合作社生意开始蒸蒸日上。
“三把火”改良邵家渡草莓种植品种
在合作社创办前,邵家渡街道的草莓种植户,全部种植“青一色”的“丰香”品种,该品种不但产量低、抗病能力差、果实松软,还不易保存和长途运输。后来,徐学军去江苏参观取经,发现当地农民种的是“红颊”品种,该品种草莓糖度高、果实较硬、更易保存,还带有淡淡的奶油味。
回来后,徐学军就马上订了3万株“红颊”品种的草莓苗,在自己地里引种的同时,也分给合作社里的其他种植户。没想到,这一好心竟遭到社员的拒绝。原因是“丰香”的苗只要几分钱一株,而“红颊”要5毛钱一株,还不知道回报效益如何。结果这第一把火,让徐学军“引火烧身”,3万株“红颊”苗,只好免费赠送给亲戚朋友和愿意尝试新品种的周边种植户试种。到了春节前,一批果大、肉实、味香的“红颊”草莓,在市场里脱颖而出,销售价达到46元/公斤,价格远远高于其它品种的草莓,且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这让社员看到了“红颊”的市场潜力。第二年,徐学军再烧一把火,凡购买“红颊”苗的,他每株倒贴“一毛钱”,鼓励他们试种。2009年,全社种植“红颊”草莓从30亩扩大到了400亩。“红颊”草莓凭借自身优良的品质,迅速打开了市场。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徐学军又烧起了第三把火,他设立了草莓示范基地,邀请市农业局技术人员,到基地举办培训班,进行现场指导,解决种植过程中的施药施肥问题。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植草莓,去年,邵家渡街道的草莓总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今年则达到6500亩。
泥土里抱出“金娃娃”也刨出金牌
2008年起,徐学军陆续投入近百万元,建起了30亩草莓大棚种植基地。为了达到无公害草莓要求,徐学军采用药剂烟熏或采用“环保型高效粘虫色胶板”,诱杀烟粉虱、蚜虫等病虫害,杜绝使用农药。为使草莓高产,他又在大棚内放养蜜蜂,利用蜜蜂授粉。实践表明,利用蜜蜂授粉的草莓,平均每亩多产150至250公斤,而且果形好、颜色红、糖度高,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徐学军风趣地说:“去年全社2000多亩大棚草莓,都是小蜜蜂帮忙授粉的。”
枧桥草莓专业合作社在徐学军的带领下,社员扩大到近600户,种植面积4000多亩,占全街道的三分之二,总产值达到1.12亿元。社员徐文炳说,2008年,徐学军到他家推广新品种,他还碍于情面,勉强种植了1亩“红颊”,没想到,这1亩“红颊”抵得上2亩“丰香”。“近两年,我全部都种上了‘红颊’,算下来,效益还真不错。”社员赵年森,连续3年种“红颊”,每年收入10万元。去年3月,枧桥牌“红颊”草莓,参加了第五届中国草莓文化节全国优质草莓评比,获得金奖,成为全省唯一获金奖的草莓。
“金奖只是起步,我并不满足。”徐学军说。每年7月到11月份,草莓断档,超市里见到的草莓都是进口的,价格也很贵。徐学军又有了新的打算,实现超早熟草莓的工厂化培育,让“常熟草莓”走进千家万户。
周桂林 周宁
徐学军(左二)向社员介绍草莓结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