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住“空中楼阁” 享进口“护理”

看文成果蔬的“鸟巢”新生活

  □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周莉
  近期一阵接一阵的冷空气,让冬季的农村褪去了不少的绿色。可位于文成县龙川乡下田垟的鑫鑫有机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却依旧“春意盎然”。
  进入基地,17个排列整齐的钢架大棚里,草莓长得正艳。尤其是基地中央的半球型大棚里,不仅造型别具一格,而且里面的番茄、草莓、香菜等近10种果蔬几乎不分时节,长得郁郁葱葱。
  “先品尝一下草莓,再看看我这个大棚。”基地女主人郑璐随手摘下一颗草莓递给记者并介绍道,大棚是按照北京奥运会“鸟巢”的结构原理设计,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由于采用柱式栽培方式,实际可种植的面积是占地面积的4倍左右。
  记者看到,与普通大棚相比,这里的确与众不同:泡沫板代替了土壤,蔬菜悬空长在泡沫板的孔中。“别小看它像‘空中楼阁’似的,长出来的根可是又粗又壮。”基地女主人郑璐从泡沫板上拔出了一棵草莓向记者展示。
  这种独特的栽培方式,吊足了记者的“胃口”:看不到泥土,养分从哪里来,施肥从何处下手?地面上找不到灌溉的管道,水又是怎么走的?看着我们一脸疑惑,郑璐掀开了两块泡沫板中间的帘子,原来,里面别有洞天。
  这个狭长的空间里,布满了管道、喷灌设施和环境参数监控装置。郑璐说,作物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都是从管里出来的,监控装置实时监测里面的湿度、温度。“我们采用了无土化栽培和肥水一体化技术,由电脑来实现智能化控制,喷洒后多余的液体通过回流系统重新使用。”
  “鸟巢”中的设施已让人赞叹不已,但看了郑璐采用的种植管理方法,更让人叹为观止。在“鸟巢”的一个角落,郑璐轻轻地打开一个盒子。“这可是我的宝贝,从荷兰空运过来的雄蜂,里面只有30多只,价格可不便宜,要500多元,而且只能用1个半月。”她告诉记者,用雄蜂给西红柿、草莓等作物授粉,结出的果实品质会更好。
  此外,郑璐还用上了一种来自捷克的生物制剂——多利维生。作为世界顶级农资产品,它能够替代农药,防治真菌病害,为瓜果蔬菜生长“保驾护航”。“1.5克一包,要10块钱,但是用了它,没有一点农药残留,草莓可边摘边吃。”由于品质上乘,这里出产的草莓卖出了每公斤七八十元的高价。“这样的设施和技术,在温州也为数不多,它已成为文成发展精品农业的一个亮点。”文成县农业局局长蒋东海说起这一基地,甚为满意。
  按照郑璐的计划,这里不仅是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还要依托农业产业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如今,她已经投入了400多万元,在200多亩的基地里种上了蓝莓、黑番茄等。
  我们相信,明年的春天,这里将更加艳丽动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