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嘉兴有大量农民搬离农村,住进了城乡一体新社区,安居的同时,就业却成了难题,特别是“5060”人员,他们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缺,就业就难上加难。
这道难题如何解?南湖区的做法是,从今年6月份开始在镇、村专门组建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村“5060”人员入社,合作社则将承接的劳务服务“发包”给社员,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也缓解了部分企业季节性缺工难题。
进城农民领工资
来自嘉兴市南湖区七星镇三家浜社区的陈阿娜是七星农村劳务合作社的一员。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今年66岁的她搬进了集镇社区,原先家里8亩多承包地也流转了。种了大半辈子的粮食、蔬菜,没有其他特长的她很难找到新工作。“年纪大了,手脚慢、眼睛也花了,工厂都不要。”陈阿娜说,加入劳务合作社后,几乎每天有活干,合作社负责人会打电话给她,割草、种菜、搞绿化样样有。现在一个月下来有1200元左右收入,再加上养老金,每个月总共能拿到1600多元,“吃吃用用足够了!”
七星农村劳务合作社里都是像陈阿娜这样的被征地农民,总共有183人,年龄均在55岁以上。该合作社监事长陶爱明说,合作社通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合作社集体名义对外为企业、业主开展定向、订单式用工服务;承接土地规模经营企业、业主的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全程农业劳务用工服务;向物业公司、农业基地、公路、水利部门等单位,承接绿化养护,河道保洁、道路养护与保洁等劳务用工服务,不仅按工程支付劳动报酬,到年底还将给社员分红。“现在合作社的业务不仅仅是七星当地的,市区、王江泾等地也有业务。”陶爱明说。
劳务服务有平台
作为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劳务合作社不同于劳务中介。南湖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史林华介绍,农村劳务合作社有工商注册,是独立的社团,合作社与社员并不建立劳动关系或雇用关系,进出自由,合作社也为社员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劳动技能培训。区政府已出台专门的扶持发展意见,对建立的劳务合作社进行补助,对4050年龄段以上的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并在社员的意外伤害险、医疗保险方面给予补助,帮助农村劳务合作社实现市场化运作。
南湖世合国际农业项目土地流转出来后正在开发农业项目,需要大量农业务工人员,凤桥农村劳务合作社就组织了50多名社员对接服务,现在已有20多人从事大棚搭建、蔬菜种植等劳动,每天工作8小时,每人收入有60至80元。浙江坪均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余新镇承包了3000多亩农田,开展有机农作物种植,需要农业生产人员。企业自己招用人员不稳定,不能保证生产需要,而且管理较难。余新镇在余西村组建了南湖区坪均农村劳务合作社,78名社员为该公司提供农业生产劳务服务。
据介绍,南湖区已建立了26家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963人。截至目前,每个社员月均收入可达1500元。
据悉,早在今年5月份,南湖区就制订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劳务合作社发展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全区以各镇为区域范围注册成立农村劳务合作社,各镇所辖村(社区)设立劳务合作分社。其运行机制突出公益性,搭建承接劳务服务的平台,重点解决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兴办劳务合作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村劳务合作社的发展,将为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市镇、新社区”建设,有效地稳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一条新路。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