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来了,来了,新书来了!”金华婺城区的一辆送书车刚在该区白龙镇罗店村“农家书屋”门口停下,就被一大群村民围上了,大家忙着把书搬进书屋,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又有新书可以看了!”村民章立命拿着一本《蔬菜种植技术100问》高兴地对记者说,自己种了几亩蔬菜,这本书上的技术正好用得上,真是送来一场“及时雨”。
当天,工作人员还将《农村万宝全书》、《怎么种杨梅》、《怎样种桃李》等近2000册图书送到了婺城区各个“农家书屋”。
有了书屋,我们爱上了看书
走进罗店村4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四周陈设3个书架,总共有3000多册图书、30多种报刊杂志。书屋内一片寂静,几个村民正在认真翻阅书籍。
据了解,罗店村早在70年代就设立了图书室,2004年,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村里投入3万余元进行了改造并改名“农家书屋”,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还特意前来指导书籍分类。“我们书屋拥有书籍包括政治法律类读物,农村实用技术、生活保健类读物,以及各类文学艺术名著等。”负责“农家书屋”管理工作的罗店村干部詹素娟向记者介绍说。
书屋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也悄然改善着村民的生活方式,比如对村里的儿童来讲,“农家书屋”无疑也成了他们的小乐园,“这个暑假,每天都有不少孩子结伴来看书”。“农家书屋”建设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牵头的文化惠民工程,要求在各行政村建立农民自管自用的公益性阅读场所,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问题。农家书屋建设财政设有专项资金,“按照有关规定,每个农家书屋须投入2万元,配备图书不少于15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婺城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547个行政村中已经有183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每座“农家书屋”的藏书量超过2000册。
在“农家书屋”,选书可是个关键活。过去,书屋的书籍资料都是建立之初一次性购买的,长期不更新,农民阅读兴趣不高。婺城区积极探索“农家书屋”与农村出版物销售网点、村邮站等融合建设模式,先期在38个行政村进行试点。“我们与星燎原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由公司在每个‘农家书屋’设立一个图书直销专柜,以7折出售图书。同时公司将图书销售额的30%返给‘农家书屋’,用于更新图书。”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这种全新的模式,既解决了农民买书难问题,又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办书屋,就是要村民享受悦读
“农家书屋”既然建起来了,就要管起来。记者翻开白龙镇叶店村“农家书屋”的登记本看见,借阅者的姓名、地址、具体书目、书本价格等信息清清楚楚。书屋管理员叶锦连告诉记者,村里有人来借书,管理员都会一一做好登记。碰到村民想借的书没有,管理员会记录下来,反映给相关部门,下次买书时补购。
据悉,叶店村对“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维护和使用四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安排。叶锦连告诉记者,村里规定书屋每日开放4小时以上,只要有村民有阅读或借书的需要,随时开放,书屋里有读书借阅制度及图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应村民需求,书屋还要随时为村民播放电子音像制品,“反正是尽我们所能,让村民享受读书的乐趣!”
如今,金华市各书屋都精心挑选了一批有一定管理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担任管理员。该区对每一位管理员都进行了业务培训,除日常管理外,还要求他们提高为老百姓释疑解惑等服务能力,真正把农家书屋办成“群众方便来,群众喜欢来,群众来了满意”的民心工程。
书屋里,农村疑难杂症就地解决
“过去要等农技人员到村里才能咨询农业技术问题,现在一些难题在书屋就可以得到解决,方便多了。”正在书屋看书的叶店村村民张林德说,他种植的葡萄未到采摘时节就掉落,且个头不大,影响收成,村里建立“农家书屋”后,通过借阅相关农业书籍,张林德掌握了葡萄种植要领,今年他种植的10余亩葡萄等作物销售收入达到近8万元。
为了不断丰富图书种类,婺城区还将建立一个农家书屋之间漂流中心,每年组织各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以及各个农家书屋之间进行图书漂流。据了解,投入漂流活动的图书将达到3万册以上,将极大丰富“农家书屋”的图书种类,吸引更多的农民、学生走进书屋。婺城区还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针对农民需求组织图书下乡活动,按照种植、养殖等类型和经济性、实用性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配置“农家书屋”出版物,尽可能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
有了“农家书屋”做榜样,不少农民自己也开始积极的参与其中,为了方便村民们读书,婺城区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的村民徐喜元就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5000多册图书全部捐献出来,免费向村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