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眼下,平湖市新埭镇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盛保龙种的近60亩蘑菇长势良好,预计下月上旬即可陆续采收。盛保龙说,这些蘑菇采收后产生的废料是很好的有机质,能疏松土壤,增强透气性,是种植芦笋的“宝贝”。用了它,不仅芦笋产量可增加10%左右,而且因生产的芦笋口感好,每公斤售价还能提高1-2元,亩均增效1200-1500元。今年,盛保龙用蘑菇废料种的18亩芦笋,亩产值达到1.6万元。而且原来不适合种芦笋的土壤,施用蘑菇废料后,也可以种了。
平湖是我省的蘑菇主产区之一,以前这里的蘑菇废料堆满河边、路边、屋边、棚边,是生产、生活的污染源。自实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后,稻草成为蘑菇的培养料,蘑菇废料成了芦笋的有机肥,昔日的污染源变成了今天的抢手货。
如今,在平湖,水稻-蘑菇-芦笋这种循环模式已是遍地开花,带来的结果是稳固了水稻生产,扩大了蘑菇面积,培育了芦笋产业。今年,该市的蘑菇栽培面积达3300亩,比2008年增长近4成;近3年,芦笋以第一年增千亩、第二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今年芦笋栽培面积增加到了4073亩。3年来,全市累计种植蘑菇7750亩,利用稻草13.55万吨,为种粮农户增收3040万元;蘑菇纯收入1.8亿元,芦笋纯收入2720万元。蘑菇废料使用6.8万亩次,增收节支1224万元,合计增收2.4984亿元。
在水稻-蘑菇-芦笋循环模式的带动下,平湖市又先后形成了稻-菇-菜、稻-菇-花、稻-菇-稻等模式,扩大了蘑菇废料应用面。如平湖金稼园产业园用发酵的蘑菇废料作西瓜、番茄无土栽培的基质材料,一年三茬,一亩大棚创产值5万多元,还解决了大棚不能连种西瓜的问题。
据平湖市农经局有关人员介绍,这些循环模式在当地主要通过3种方式来实现:一体式,即一个产业园或大户既种蘑菇又种芦笋,蘑菇废料自产自用,全市这样的产业园有14个、规模大户15户,他们利用的蘑菇废料为6799吨,占总量的13.1%;订单式,即大户和产业园之间以订单形式利用稻草和蘑菇废料,这样对接利用的蘑菇废料为2.02万吨,占总量的39.3%;中介式,即运输专业户按照需求方委托运送稻草和蘑菇废料,采用这种方式利用的蘑菇废料近2.46万吨,占蘑菇废料利用总量的47.6%。
平湖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说是使足了劲、下足了本。据悉,该市对蘑菇废料利用、转运,稻草捆扎机等农机的购置,畜禽粪便收集,以镇(街道)为单位组建农业废弃物利用中介服务组织等,均制定了相应的财政补助政策。3年来,市财政为此支出2270万元,镇(街道)配套485万元,省、市、县三级农技推广基金组织补助168万元,构建起了循环农业示范市、产业园、示范村三级建设体系。
接下来,平湖还要对蘑菇废料等进行深度开发。目前,用芦笋干母茎作食用菌培养料的研究已取得成功,用芦笋鲜尾茎开发芦笋饮料也处于试产阶段,今年生产量有望达到4.5万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