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把农产品“烹”出文化味

——从省农博会看农业文化建设

  □本报记者 程益新
  2011浙江农博会虽然已落下帷幕,但人们对这个农业盛会的热情丝毫未减,这几天津津乐道的仍是农博会上的所见所闻所购。
  多年的发展提升,让省农博会逐步凝练出了融绿色、生态、品牌、慈善等于一体的独特“农博文化”,会展期间,各参展企业、合作社都施展出自己的“绝活”,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省农博会热闹火爆的交易背后,折射出农业文化对于农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提升。
特色米、食用菌、“两头乌”,比拼的是地域文化
  回望省农博会,各地展团都费尽心思,尽力展现各自最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
  宁波展示区主打的是稻作文化。在展区最醒目的位置,他们“搬”来了一片谷穗累累的稻田,出自宁波的优质稻种“甬优12号”完美地展现在那儿,让人啧啧称赞。而各色稻米新品:胚芽糙米、乌贡药米、五色粥米等更让人目不暇接。宁波展区通过农产品实物展示、视频及资料介绍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个河姆渡稻作文化发源地,向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农业文化脉络。
  嘉兴则弘扬“红船精神”,传递红色文化。展示区以红色为主色调,以船为造型,展区正大门为“入”字造型,呈现嘉兴农业“与沪杭同城、融入长三角”的市场定位;船造型的后舱部位,则展示了嘉兴农业“两区”的优质农产品。展区充分体现了嘉兴特色,让参观者印象深刻。
  本届农博会文化味更浓,成为浙江农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一个个硕大的灵芝,椴木上挺拔的食用菌,还有畲乡人的头饰、服装展示,丽水展区让大家强烈地感受到了原生态气息;金华人则将一个可爱的“两头乌”画像挂到了展区,义乌敲糖帮的人物图片更是活灵活现,展现了当年义乌人鸡毛换糖的创业精神;还有那“富硒之地”龙游、“珍珠之乡”诸暨、“追着太阳种西瓜”的温岭等,争相以文化为载体,展示展销地方特色产品。“我今年是先上二楼看展示区的特色介绍,再去一楼销售区买东西的。”市民王大妈告诉记者,每年逛农博会就是想买到各地的精品,以前总买不全,这次先看了个够,对各地的特色有了更好的了解。
  “本届农博会特设的二楼展示区,将农业文化宣传、精特优新农产品展示和电子商务整合成了一体。”省农博会组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过程,而是集合了文化、科技、生活等概念,从农博会中,可以看到农业文化的引领作用。
绿色、生态、健康,诠释的是企业文化
  “华统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只达到生吃标准的高品质火腿,更是一份透过全产业链保障食品安全、消费者健康的责任。”这是浙江义乌华统肉制品有限公司在农博会期间打出的一句宣传语,有市民说,看到这句口号,对企业和它的产品便增添了一份信任。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华统”大力宏扬的就是健康文化,企业以绿色、健康为宗旨,希望消费者在接受产品的同时,更能领略企业的文化。据介绍,“华统”饲养的生猪吃的都是绿色环保饲料,每只火腿还拥有身份识别系统,从养殖、屠宰、腌制,每道程序都实现了信息化控制,确保每一件产品都健康、安全。
  如今在浙江,像“华统”这样打造绿色、健康文化的农业企业越来越多。此次农博会上,首次亮相的绍兴一景乳业自信地告诉消费者,他们的产品全部是零添加。“我们的奶源全部来自自营和规范化牧场,我们坚持零添加,确保天然、绿色本质。”公司营销部经理周伟民说,这是企业的宗旨,也是一贯坚持的原则。据周伟民介绍,目前公司以生态理念为企业宗旨,全力打造生态牧场,届时还会邀请市民参观,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绿色农业文化。
包装、营销、人气,彰显的是品牌文化
  古香古色的藤墙竹瓦、清一色的村姑围裙,这是某企业在农博会上打出的山核桃广告。今年的农博会上,商家吆喝的形式更加多样,济公佛茶请来了活“济公”站台,卖土蜂蜜的随时用电脑展示着养蜂场视频,永康的一家生态养殖场还把山里童子鸡吃的苍蝇养在一个密闭的小帐篷里,这样的“奇招”,一下子就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
  不仅如此,今年商家们在包装上也下足了工夫,让商品与文化联姻,大大增加了附加值。“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农博会上,一位60多岁的大爷盯着印在酒瓶上的字句,不由读出了声;而另一个消费者,则被另一包装上的诗仙李白所吸引,一边好奇地欣赏,一边还小心翼翼地用指尖抚摸。
  在酒瓶上印出古代名句,是云和县百寿泉酒业酿造厂生产的板栗酒的一大特色,浓浓的文化气息为板栗酒增添了不少人气。除此之外,酒瓶也与众不同,全用竹子制成,更印上了“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竹”这样的词句。“这是产品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该酒厂负责人说,这种包装今年8月份才刚刚启用,虽然成本增加不少,但一上市就引来很多客商的关注,首次参加农博会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其实,我省的农产品品牌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年年卖断货的余家粉干、论个卖的江山猕猴桃、一上午卖掉800公斤的青田万阜稻米……这些从农博会成长起来的品牌农产品人气越来越旺,已经成了消费者必备的年货。品牌文化效应的显现,正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被消费者所接受,走进千家万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