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衢州特刊

衢州畜牧业别具特色

优质肉蛋是这样生产的

  □本报记者 陈小平
  当前,很多地方畜牧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能养猪的地方越来越少,畜禽排泄物处理成本越来越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风险越来越大……一系列难题,让一些地方即使面临市场供应吃紧的压力,也只能“望猪兴叹”。然而在衢州,秉承着“安全、生态、优质”的产业发展理念,通过改进养殖方式,让畜禽养殖进山、进园;通过改进管理方式,让养殖每个环节都规范有序;通过改进组织方式,让产业链条相互配套促进,在这片黄土丘陵上,衢州人大胆探索、化解难题,一个高效生态、循环可持续的畜牧业正悄然崛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的肉篮子、蛋基地。
高山园地生态养畜禽
  在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下石埠村的一座山顶上,记者感受到了什么是别有洞天。浙江鸿福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山上辟出一片开阔的场地,并巧妙地利用地势和原有资源,布局了养殖区、设施蔬菜种植区、水果种植区、竹林区和油茶区等。
  这个目前存栏能繁母猪500多头,年出栏生猪1万头的规模养殖场,猪舍全部采用水泥复合漏缝地板全离地饲养、水泡粪、墙体和屋顶多层隔离降温、粪污沼气无害化处理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实现了猪场排泄物的循环利用。
  如果不是活生生的事实摆在眼前,让人很难想象,沿着盘山小道,百转千回穿过密密的杉树林来到山顶后,出现在眼前的会是这么一个设施先进的万头猪场。
  与“鸿福”相似的,还有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江山市绿业有限公司标准化生态示范场。该猪场位于江山市峡口镇柴村直石弄林区海拔250多米的半山腰上,远离村镇、农居,有着天然的防疫优势。该场采用生物发酵舍养殖技术,养殖污染“零排放”。目前,该场存栏生猪1.3万多头,年出栏商品猪5万头,是目前衢州市唯一的供港猪生产基地。
  生猪们在山上寻找“安乐窝”,家禽们则开始瞄准黄土丘陵上大片的柑橘园、胡柚园等园地,在林木果树下开辟“休闲地”。前不久,省畜牧兽医局和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在常山联合召开了全省园地养鸡暨生态畜牧业现场会,向全省推介园地养鸡模式。
  成为全省园地养鸡的一块招牌,衢州有足够的底气。衢州市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猪养殖上山,开展林地、园地养禽,建立虫草喂禽、禽粪育地的生态养禽模式,目前在该市已得到广泛应用。据调查,目前该市放养土鸡存栏2000羽以上的规模场有7家,合计存栏6.6万羽,去年养殖收益近百万元,生态效益更为显著。
11张表“管”出安全猪
  今年10月在杭州召开的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上,衢州籍残运健儿奋勇拼搏,为家乡赢得了荣誉,但属于衢州人的荣誉,还应算上畜牧业的一份功劳。供应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的生猪,就全部来自衢州市联合巨北养殖有限公司。这个始建于2003年的养殖场位于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棠陵邵村,猪场占地面积120亩,目前存栏生猪1.3万头,年出栏商品猪2万头。
  众所周知,现在大型赛事、活动对食品安全把关十分严格。该公司经过了残运会筹委会和省畜牧兽医局联合组织的严格检验,才成为残运会唯一的生猪供应商。据了解,这个检验过程近乎苛刻:生猪抽检每栏不少于两头,抽检的尿样除当场快速检测外,还要送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进行“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确证检测,屠宰环节每头必检。
  为什么能经得住这样严格的检测检验?记者日前终于找到了答案。养殖场技术负责人曾庆昌告诉记者,从仔猪出生到商品猪出栏,他们一共设计了11张表格,全程记录每头猪的生产过程。从存栏变动、饲料采购使用、疫苗采购使用、疫病诊断分析、检测监测到最后的销售,相关信息都详细登记在册。另外,每批猪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张“身份证明表”,这张表跟随这批猪“一辈子”,从出生一直记录到出栏,而且出栏后还将保存两年。
  记者随手从兽医室墙上摘下一本免疫记录表,便看到一张张表格上免疫日期、栏号、日龄、疫苗、厂家、免疫头数、操作员等信息都工工整整地记录在册。
  把制度制定完善,执行到位,并能晒到阳光下,经得住考验,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残运会唯一的生猪供应商,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逼出来”的循环产业链
  生态养殖,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很美好,但要在现实中实现,毕竟还有一定难度。而在龙游,记者见识了这种理念几近完美的实践。
  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养猪企业浙江兴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成立的一家畜禽排泄物处理企业,简单地说,就是将生猪粪便通过沼气处理后用来发电。据介绍,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利用猪粪发电并并入国家电网的企业。
  两家公司共同的老总朱有标告诉记者,“开启能源”的成立,实在是被“逼出来”的。“兴泰农牧”目前存栏能繁母猪2000头,年出栏商品猪4万头,是我省第二大种猪生产企业,年出栏种猪1.5万头。如此规模的养殖场,生猪排泄物处理着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朱有标说,一开始,周边种植户来场里拉猪粪,他们每年还收1万元的费用,后来降到了5000元,再到后来,只求快点拉走,分文不收。“处理这些东西,不光是费用,精神压力更大,看到猪粪堆积如山,有时觉都睡不着。我们省里一些地方,早些年养殖没处理好这些问题,现在连能喝的水都找不到。如果我们也不处理好,十年后,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巨大压力下,该公司开始寻求出路,先后投入3500多万元,采用行业最先进的处理设备,光大功率全自动吸粪车每台就价值30多万元。为了扶持“开启能源”成长,龙游县还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养殖场建设集粪池,财政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开启能源”每收集1吨猪粪,财政补助13-15元。
  目前,设计发电能力2兆瓦的“开启能源”已经有了一半的生产能力,每年能处理15万头生猪的猪粪,相当于目前龙游县三分之一的存栏量。作为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畜牧强县,“开启能源”的成功运行,为该县打造区域生态循环生猪养殖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朱有标告诉记者,虽然项目投入很大,公司冒着很大的投资风险,但他们看准了这个方向,现在政府也有了一些扶持政策,为他们分担了很多压力。
  此外,为突破传统养猪生产单打独斗的场面,“兴泰农牧”去年还牵头成立了龙游县龙珠畜牧专业合作社,联手当地30家规模养猪场抱团发展。合作社设立了一个担保中心,实行统一供种供精、统一饲料配送、统一疫病监测诊断、统一排泄物收集处理、统一生猪养殖标准和屠宰销售的“五统一”服务,着力打造从生猪养殖、生产加工、饲料配送到商品猪销售,完整可控的封闭产业链。
  衢州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环境承载量、质量安全和要素制约“三座大山”面前,如果不因地制宜,在生产思路、形式和组织方式上去找突破口,畜牧业在任何地方都很难再有大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衢州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衢州畜牧业一定会沿着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路子,不但要为市场提供丰富的畜禽产品,也要为市场提供优质、高端的畜禽产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