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橘奴千树,筐篚满家,市橘之舟,鳞次河下。”这是“游圣”徐霞客在300年前对衢州一带运输和买卖柑橘繁忙景象的生动描述。时至今日,衢州柑橘已远销全球数十个国家,尤其是近年来,在经历了大面积滞销的阵痛后,衢州柑橘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品质不断提升,产业链有效延长,实现了凤凰涅槃,重振了当年雄风。
每公斤60元的橘子
是这样种出来的
俞建飞是衢州市衢江区清水瓜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几天,他正忙着给日趋成熟的早熟蜜橘搭建大棚。据了解,柑橘大棚的造价为每平方米100元左右,俞建飞这次打算盖5000平方米大棚,总投入在50万元以上。对于如此大额的投入,俞建飞却一点都不含糊:“大棚是柑橘延后栽培技术的关键环节,可以防雨水和霜冻,有利于加大昼夜温差,提升柑橘品质。”
其实,除了延后栽培,俞建飞和他的合作社成员为提高柑橘品质,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按照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用菜籽饼等高档有机肥代替化肥,每年在生产前期打1-2次低毒农药,后期全部采用杀虫灯、防虫板等物理方式除虫,每棵橘树都落实专人管护……俞建飞说,不算大棚投入,他们合作社的柑橘生产成本每公斤就要5元左右。
高投入产生了高品质,高效益自然水到渠成。俞建飞介绍说,自2008年以来,他们合作社生产的“蜜之源”精品蜜橘售价一路飙升:2008年是每公斤4元左右,2009年到了10元,2010年达到40元,而今年,每公斤售价高达60元,仍供不应求。“现在我每天都会接到不少订购电话,别看这些橘子还在树上,其实它们都已名花有主了,‘婆家’大多是宾馆、酒店等高端客户。”俞建飞说,好的橘子不怕多,只要味道好,肯定卖得掉。
每个橘子
是这样被“吃光用尽”的
衢州市原有柑橘种植面积近70万亩,通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仍有54万亩,年产量超过64万吨。面对如此庞大的总产量,柑橘还没成熟就卖出每公斤数十元高价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压力还是集中在鲜销环节。为了缓解销售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衢州柑橘走出了一条集生产、销售、加工以及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化道路,实现了柑橘生产的全程利用。
衢州市柯城区坎底村的王小闽拥有1000多亩椪柑基地,近年来,他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不折不扣施行“三疏一改”技术,尽管柑橘品质得到了提升,但每年疏下的大量柑橘青果白白扔掉,让他心疼不已。今年,这些青果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把疏下来的小果子晒干卖给药材加工企业,今年最贵的时候,每公斤卖到12元。”王小闽说,柑橘青干果的比例为2.5∶1左右,相当于每公斤青果就可卖3元,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疏果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柑橘总体品质。
在销售方面,衢州人已把生意做到了海外。11月6日,衢州市柯城区柴家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先明正在安排今年的柑橘出口计划,在他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放满了订单。“柑橘大规模采摘刚刚开始,过去的一个星期,已经出口了10个集装箱货柜,总价值88万多元。”叶先明说,他们的出口地覆盖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合作社柑橘出口量达5万多吨。目前,叶先明还注册了衢州佳农果蔬贸易有限公司,并取得了自营出口权,今年的出口量有望比去年更上一层楼。
鲜活农产品必须搞加工,才能有效调剂市场,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蓬勃发展的衢州市柑橘加工业印证了这点。尽管离收购高峰还有一段时间,但是位于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的浙江金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柑橘原浆和囊胞生产线已调试妥当,工人招收、库房清理等工作也全面完成。“就等着收购了,”公司负责人方利明告诉记者,仅柯城区就有19家大大小小的柑橘加工企业,他们源源不断地把柑橘制成原浆或者囊胞产品,远销中东地区。
此外,衢州人还把生财之道延伸到了迷人的橘园风光里。近年来,当地农民依托连片数万亩的柑橘基地,办起了数百家农家乐,柑橘采摘成了他们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每到橘子飘香时节,衢江、柯城等柑橘主产区的村道上,随时可见私家车排起长队、橘园里欢声笑语的喜人景象。
柑橘产业
华丽转身是这样实现的
2008年衢州柑橘的“卖难”情形还历历在目,但仅仅过了3年,衢州柑橘产业就基本实现了自我恢复,原本唉声叹气的橘农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衢州人是怎么做到的?
“这一方面得益于党委、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另一方面是柑橘产业‘控面积、调结构、提品质、树品牌、重加工、扩出口’的转型提升道路走对了。”衢州市农业局局长姚小毛介绍说,近年来,衢州市坚持把柑橘产业提升工程作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促农增收的重点工程来抓,由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全面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并把柑橘产业提升工程列入了对主产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新农村建设和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形成了整体推进的合力;同时,衢州市制定了高标准的产业规划,提出并严格实施了“通过5年努力,将全市柑橘面积调减到40万亩左右、总产量控制在75万吨以内,建立出口基地和加工原料基地各10万亩、优质果率提高15个百分点,糖度提高1-1.5度”等规划;衢州市还出台了有关促进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减量提质的政策措施,大大调动了产业主体的积极性;此外,还开展了技术培训、品种引进、产业示范等全方位的服务工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据了解,下一步,衢州市将继续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体,在打造精品基地、推进机制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主体培育、加大科技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衢州柑橘重振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