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近年来,种粮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农民种粮效益的增长空间;而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长期存在,使得“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的矛盾更为突出,如何破解这一矛盾成为业内关注热点。
衢州是我省重要的产粮基地,近年来,无论粮价如何变动,这里的农民总能在粮田里刨出“金子”,一批批身怀“绝技”的种粮大户,成为该市破解种粮矛盾的排头兵,推动着粮食产业稳步发展。
高产与优质都能来钱
在持续扩大种粮面积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衢州农民开始向高产要粮、要效益。这与衢州市农业部门的思路不谋而合,破解种粮矛盾,要“两条腿”走路,一头向高产要效益,一头向优质要效益。
高荣根是衢州市衢江区兴农植保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当地有名的种粮能手。今年,他的650亩早稻平均亩产达到497公斤,这让周边的种粮农户羡慕不已。“早稻能种到这个产量,至少在衢州可以算得上是名列前茅了。”衢江区粮棉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周爱珠对此也倍感自豪。
从16年前给当地水稻种子公司制种开始,高荣根就一直在摸索粮食高产的方法。“苗好是高产的基础,比如苗期管理,不同的播种方式,方法都不一样。”他介绍说,直播稻在秧苗7公分左右可以排水除草,而抛秧的,要等秧苗竖起来后才能换水、施肥施药。
由于种的早稻产量高、质量好,5年来,高荣根的早稻谷一直作为市里的储备种子,收购价也比别人高出一截。“加上各种补贴,每公斤价格达3.02元,效益还是挺好的。”高荣根算了一笔账,仅一季早稻,利润超过10万元。
与高荣根走高产路线不同,位于开化县钱江源头南华山下的衢州市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走的则是品质路线。
该基地今年引进了“香米18”等3个高档优质稻米新品种,试种面积300亩,产出了1万多公斤有机大米,每公斤售价高达30元还供不应求。
高价有机大米的背后,有什么在支撑?据了解,该基地灌溉用的山泉水属国家一级饮用水,富含多种矿物质,水温常年偏低,延长了水稻的生育期;山区昼夜温差大,大大提高了稻米品质;土壤有机质及腐殖酸含量较高,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且周边没有任何矿场、工业污染。种植使用有机肥,利用生物及物理技术治病除虫。“我们卖得就是生态、品质,这就是高价的本钱。”该基地负责人表示。
对于该基地的做法,衢州市农业局局长姚小毛深表赞同。“在确保全市粮食产量的前提下,生产优质大米,走高端线路来提高种粮效益,两者并不矛盾。”他认为,高产与优质“两条腿”走路,是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消费市场需求,提高种粮效益的有效途径。
种粮也要精打细算
种粮,对农民来说不是难事。但是,要种好粮还能有不错的收益,可大有学问。龙游县红专种粮合作社理事长董红专在种粮的精打细算上在当地是出了名的。
近期,董红专的1600亩连作晚稻开始收割。在南山底田畈的300亩稻田上,联合收割机后面跟着上千只蛋鸭,场面甚是壮观。“这是我一个新的尝试,今年这里小麦、油菜就不种了,专门用来放养蛋鸭。”他指着正在收获的田块告诉记者,8000多只蛋鸭,一年至少能给他带来上万元的收益。
董红专说,这既是个新尝试,也是无奈之举,“种粮效益相对偏低,只能在种植结构上动脑筋。”
不仅如此,董红专还在人力调配上花了不少心思,以降低运营成本。合作社常年雇工50人,他把工人分成一个个小组,由小组负责相应田块的生产和管理。“成本全部我投,工人收入与产量挂钩,这样劳动力就得到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
与董红专相比,柴茂清的种植规模相对较小。“500亩的面积常年雇人不划算,只能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出效益。”经过多年探索,他摸索出了一套种粮方法:200亩种双季稻,300亩种单季稻、油菜和小麦。与原来单种双季稻相比,仅300亩田块的年利润从300元/亩提升到了500元/亩,全年种粮收入近20万元。
在衢州,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从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上来提升效益,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粮高手。衢州市农业局的统计显示,到2010年底,该市种粮面积10亩以上种粮大户5800户,种粮面积36.97万亩,分别比2006年减36%、增56.1%,占当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从13.1%提高到18.7%。“从一个侧面表明,越来越多的土地在向高水平种粮大户集中,这有力推进了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单产水平的稳步提高。”该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程社会化服务促增收
衢江区莲花镇东湖畈村村口,一个集育秧、烘干、农技培训、农资配送和农机维修为一体的农业服务中心正在火热建设中。“天气好得话,下月底前应该能建成。”该服务中心负责人、衢江区东丰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红卫边指挥工人边对记者说。
据了解,这个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农业服务中心仅育秧中心的服务能力就达
到3000亩,建成后将为莲花镇及周
边乡镇的粮食生产提供“十统一”
全程社会化服务。这也是杨红卫
梦寐以求的。
2008年,杨红卫牵头组
建了合作社,并在第二年创
建了“一村一社一卡”为主线
的“东湖模式”,全力推进粮
食种植社会化服务。他在当地
开展的流转托管、全程代理、部
分托管的种粮服务模式,社员和
农民广泛接受,服务面积3000余
亩。“对流转的农民,合作社每年按照每亩125公斤粮食的价格作为土地租金;社员则缴纳最高每亩280元的服务费,可享受水稻生产的全程代理服务,节余返还。”杨红卫说,这样一来,农民和社员都放心地让合作社提供服务。
这一模式的推广,使得种粮收益每亩达到599.2元,东湖村仅种植早稻就增收48.12万元,户均增收2177元。全程社
会化服务给杨红卫带来的,则是每
年6万元左右的收入。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推
进,有力保障了衢州的粮食
生产。统计显示,截至2010
年底,衢州市有粮食生产社
会化服务组织1317家,社
员8738人,承包经营面积
37.5万亩,服务经营面积
183.87万亩,去年营业额6.99
亿元,毛利2.83亿元。
正是在这些专业种粮大户和
合作社的推动下,近年来衢州的粮食生产稳步提升。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8.05万亩、总产量达到76.15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8.81%、16.25%,衢州市多次被评为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如今,三衢大地上的农忙景象,已经能让人感受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