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缙云县舒洪镇姓王村的永馥生猪养殖基地,田埂边的指示牌上标着杨梅、竹林和蔬菜,却找不到一点关于“养殖”的线索。200多亩一望无际的山地里,最醒目的只有三个白得发亮的大棚,远远望去和普通蔬菜大棚并没什么两样。“猪呢?”笔者忍不住问。基地负责人吴永平指着远处的大棚憨然一笑:“1600头都在棚里呢!”
建大棚不种菜却用来养猪,这个新奇之举的背后藏着什么“玄机”?“猪粪直接排到棚下的地里用于增加土地肥力,把土质养好了再把猪迁到别的大棚,这儿就能种植对土壤肥力要求高的农作物,种到土质下降了又把猪迁回来,不断循环,200多亩山地都能成肥力充足的土地。”吴永平说,这些大棚可以随拆随迁,实现“流动施肥”。
两年前,吴永平承包了这里的213亩山地,打算发展高山蔬菜。“第一茬种了50多亩黄豆,我几乎天天蹲在田里照看,结果本该长高的豆藤,爬到30多公分就再也不长了,几乎颗粒无收,一下就亏了一万多元。”一直从事生猪养殖的吴永平没有料到,农作物对于土壤肥力的依赖会这么强。
自那时起,他就开始琢磨利用养殖技术改变土质。最初,他在缙云县农技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了传统的沼液肥田方式,使寸草不生的山地成功披绿。随后,他又在山地中部建起了3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流动式生猪大棚,把自己养殖的1600多只生猪全都迁了进去。
走近大棚,才发现它与普通蔬菜大棚的不同之处——四壁都用水泥砖打了半米高的底,再砌上80公分高的红砖作为大棚钢架的地基,棚顶用加厚黑白膜遮盖,彻底阻截了阳光直晒。棚内分隔出27个近50平方米的猪栏,地面用水泥板和漏风板各铺一半,猪的排泄物通过漏风板被直接排入大棚下的山地上,经过水泡发酵流入大棚后的固液分离机,最终导入沼液罐,通过微灌管道为213亩地施肥。
“过去打理一个这么大的猪圈,至少需要三四个人,现在,一个工人就能照看一个棚,做清洁工作非常省力。”吴永平说。
吴永平说,普通的蔬菜单用沼液做肥料就足够了,但要发展种植难度更高的花卉苗木,却需要肥力更强的土壤。“这几个大棚下面的土地,就是我明年的花卉种植基地,因为底下的土地已经过反复发酵,肥力很强了。” 舒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