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刚收割的稻谷,在他的深加工中心里一转,就成了精制的粳米,可直接上市。嵊州国字号种粮大户江千军,建成该市首家个人投资的年加工能力在3000吨以上的粮食深加工中心并投入使用。日前,笔者在加工中心看到,接通电源30秒后,雪白的大米就从出口处喷涌而出,包装人员对每包10公斤的大米一一过秤后,直接封口入库。
为创办这个粮食加工中心,江千军自筹资金160余万元,购置房屋、烘干机、稻米全自动加工机、筛选机等一批机械流水线设备。经过加工筛选自动程序后,大米里的石粒、异色米会被剔除,可直接包装上市。
江千军早年经商,1996年起,他承包了嵊州市崇仁镇江村畈140亩荒田坡地,改种粮食,尝到了种粮的甜头。他告诉笔者,在自己17年的种粮卖粮路上,先后成立了江南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春江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联合作业专业合作社、江南水稻育秧中心,仅2009年,他就购买了8台插秧机、1台大型拖拉机等,总投资达60多万元。去年,他因种粮业绩突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优秀种粮大户,成为绍兴市首位获此殊荣的种粮人。
在包装现场,江千军说,今年第一批大米将马上上市给市民尝鲜。
该加工中心的全自动设备,开足马力工作8个小时,能产出10吨精制大米。江千军说,创办这个加工中心,一是为了保证自己稻谷的加工质量,另一方面,也方便周边农户和种粮大户加工出高品质大米。这几天,上门要求代加工的种粮户络绎不绝。他们说,这个加工中心的建成,为十里八乡的种粮户都带来了便利。
当地村民赵永根就说,这一带上千户农民吃的都是自己种出来的大米。这个加工中心设备先进,加工后的大米,都是整粒完整的大米,品质好,村民都愿意来这里来加工。
嵊州市农技大师尹一萌在谈到农民种粮时表示,求“深”是提高种粮的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这种延长种粮产业链的做法值得提倡。
张亮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