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青珠农场:循环生产创造绿色神奇

  开栏的话:近年来,我省国有农场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场的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农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不少国有农场在助推农业“两区”建设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带来了良机。近期,本报记者探访多家国有农场,发回来自一线的报道。
  汽车刚转入宁海三门湾畔的围垦公路,“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农场”几个红色大字就映入眼帘,浙江东海岸10万亩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就位于这里的青珠农场。
  一路走来,只见金龙浦合作社的西兰花“喝”着由管道输送过来的沼液,农民把一车车的大豆秸秆拉到三禾公司用来做秸秆煤,绿丰公司的货车载着满满的有机肥往外运……这些由青珠农场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引进的农业企业,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农场精心打造的生态循环产业链上,让这家创建于1956年的国有农场重新焕发出盎然生机。
  金龙浦合作社是青珠农场生态链上一颗闪耀的“明星”,在省内较早尝试生态循环生产并尝到甜头。今年夏天,“金龙浦”出产的“冰淇淋”西瓜,一只卖到200元还供不应求,基地里产出的有机蔬菜,价格几乎是市场上普通蔬菜的两倍。
  “金龙浦”是怎么做到的?这个谜底,青珠农场场长高军并不愿意一下子就给记者解开。“一圈走下来,你会对我们农场内的生产模式有全新认识,当你回到起点的时候,答案就有了。”
  当记者走进“金龙浦”的种植基地,一套从以色列引进的肥水一体化喷滴灌系统,让这里显得格外先进。陪同记者实地采访的青珠农场副场长葛建斌对此颇感自豪:“这在省内同类合作社中也是数一数二了吧,棚顶喷灌、地上滴灌,用水、施肥一体化自动控制,高效又生态。”
  不仅如此,该基地用的全部都是有机肥,猪粪、沼液来自于合作社一旁的海联牧业公司。这家年出栏生猪1.2万的规模养殖场,每天产生的沼液达16吨。如此数量的排泄物,并没有给企业和农场带来环保压力。1300立方米的沼气池、600立方米的沼液储存池,让这些废弃物实现了再次利用。据葛建斌介绍,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金龙浦合作社、国盛农场、绿色城堡等蔬菜基地,每年可为种植基地节省20%的化肥成本;沼气免费提供给农场250户职工作生活燃气使用。
  就连臭烘烘的猪粪,也“坐”上专用车被拉进了一旁的绿丰生态有机肥公司。这家宁海县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企业,除收集青珠农场内的畜禽粪便外,还在全县设立了9个收集点,全县5万余头散养畜禽的排泄物在这里变废为宝。“有机肥现在供不应求,你看,这一车车拉出去的都是提前预订的。”该公司负责人说,公司有机肥年产量达到了3万吨,精致有机肥更是卖出了每吨1400元的高价。
  种植基地产生的秸秆、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又该如何处理?为破解这一难题,青珠农场又引进了两家企业:三和生物质能源公司和天虹再生资源公司。
  葛建斌告诉记者,“三和”负责回收棉花秆、大豆秆、玉米秆等农作物秸秆,用作“绿丰”生产有机肥的辅料或者加工成秸秆煤,全年消纳秸秆12万吨,使全县秸秆资源循环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天虹”每年回收农膜、农药瓶、包装物等4000余吨,农业投入品回收率达98.2%,年创造利润300万元。
  一圈走下来,当记者重新回到起点时,答案已经明了:宁海县青珠农场探索的点、线、面三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创造出的神奇,不就是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所追求的吗?
□本报记者 俞廷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