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文化已在浙江田野“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 陈鎏琰
  早在几年前,我省农民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一项前所未有的“农活”——“种文化”。“种文化”,这种通俗而形象的说法,说的是农民像种庄稼一样,把文化“种子”种入乡村、农业,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日前召开的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必须发扬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让我省农村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文化建设新浪潮。
农民,成农村文化主角
  近年来,温州市五溪村农民陶醉于各类舞蹈活动,家家起舞,天天训练。“跳舞对我们来说,就像吃饭散步一样平常,因为跳舞,我快乐,我自豪!”农民张东桥笑着说道。
  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在我省不少地方,“种文化”已经成为农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享受文化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展示的机会。“种文化”给村里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有村民脱口而出:“打牌、打架的少了,村里的治安更好了。”“种文化”异彩纷呈,却有着共同点——倡导和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每天天刚蒙蒙亮,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金店村晒谷场里,排舞队、健身舞队等就开始晨练;晚饭后,村农民文化展馆的琴、棋、书、画室内挤满了人,村民又陶醉在艺术的海洋当中。“我们村有1080人,总共有20多支文艺队伍,全村一半的农民都有自己的艺术特长。”金店村党支部书记金占军说。
  为调动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金华市委宣传部几年前就发起了一场“造星”运动,通过一场场文艺特长“PK”秀、舞台赛,在农民身边培养一批文化“名人”、“明星”。一时间,金华市农民文化热情高涨,跳舞、唱歌、写诗、摄影……各种各样的文艺队伍如雨后春笋般勃发。“以前台上唱的跳的,我们都不认识,现在台上的‘明星’都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能上舞台,我也能。”亲身参与其中的浦江农民赵福林如是说。
  多年来,许多金华农民变成文化骨干,正如金占军所说:“让农民亲身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对我们农村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种文化’不单单是让农民接受体育娱乐文化,还在于满足农民日趋增长的知识和信息需求。”省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各村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已成了农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新阵地。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菜农何贤如就是“农家书屋”的常客。何贤如说,他到农家书屋借阅农技书籍后,学到一种新型的病虫害防控技术,省钱还环保,一举两得,“今年种的番茄、茄子、青瓜等蔬菜,估计收入在7万元以上。”
农业,种庄稼也“种文化”
  丽水市青田县仁庄镇夏严村的刘雄海种有13亩水稻,但他到镇上采购农资时连一克农药、一斤化肥也没有买。取而代之的,是他给稻田里的鱼苗购置的20袋饲料,以及用于稻田消毒的一袋生石灰。去年,刘雄海将自己的8亩稻田进行适当改造,用石灰彻底消毒后,投放田鱼幼苗。经过精心养护,每亩稻田产出田鱼高达200公斤,亩产值达到了6800元。“青田稻田养鱼有1200多年的历史,将稻田养鱼与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联系起来,不但提升了青田的文化品位,发展了旅游事业,也让更多农民有了更高的收入。”青田县农业局有关人员介绍,2005年,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稻田养鱼在大幅度提升青田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稳定了全县的粮食产量。
  “这样利用文化提升农业自身价值的例子在我省并不少见。”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让农产品和文化挂上钩,不但提升了农产品的品味,也让农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景宁县畲乡物流公司负责人苏承波告诉记者,昔日畲乡农产品没有经过包装便投放到市场,样子土,市场不接受,价格就上不去。如今这些农产品都穿上了“文化衫”,生产厂家将民俗故事、餐饮文化、制作工艺,出厂时间等印在包装盒上,农产品不仅身价大增,成了抢手货。如今,当地日销农产品30多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0%以上,物流公司每天托运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农产品有80多吨。
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前沿阵地
  “打造文化大省的浙江,就需要把文化从基层挖掘出来,把农村的乡风文明建立起来!”省农办负责人说道。
  永嘉县埭头村建于元顺帝至元年间,村内仍完整保存了明清古宅和墨沼池等建筑,是个文化底蕴深厚并汲取山水精华的古村落。
  村庄整治时,村民们动手修复积翠祠等明清古宅,建造了仿古式卫生公厕,并开辟了埭头村文化展馆,推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村史文化旅游。埭头村不仅改变了村貌,还改变了埭头人的思维模式,“如今,我们村里人正享受着文化建设带来的好处,大家聊的已不是东家西家的琐事,而是‘产品、开发、文化、旅游’等字眼。”村党支部书记陈福林颇为自豪地说道。
  文明乡风,不仅仅体现在美丽的村容村貌上,还体现于创新农村管理的新风尚。
  在临安市太阳镇太阳村,村民有事,都会先打电话给民情热线接线员王冬莲,然后她再根据村两委班子成员各自的职责,进行通知。据了解,目前太阳镇的18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专门的接线员。
  “设立民情热线,是破解并村、并镇后一些后遗症的社会管理创新载体。”负责民情热线事务的太阳镇党委副书记傅贤军说。据了解,村民打进来的热线电话,统统都要记录在热线受理本上,如果是咨询类电话,由接线员现场根据涉农政策来解答;如果当场没法处理,则由接线员转给分管的村两委班子成员。
  近段时间,太阳村正在搞村庄整治。听说砖房补偿标准比土房要高一些,村民柴金生家的房子大部分是土垒的,一小部分是砖块砌成,这房子算砖房,还是土房?柴金生打进民情热线后,村干部拿着政策文件到他家里,实地讲解,虽然最后还是按照土房的标准补偿,但柴金生觉得心服口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