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料加工就是工业生产者将半成品拿到企业外面去手工加工,制成成品,企业按照计件方式支付报酬,其项目涉及饰品、编织、文体用品、围巾、手机链、礼品袋、串珠等多个领域。这一产业在日前落幕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简称义博会)上表现出了强劲势头。“我们每个礼品袋的手工费用不足2分钱,一个月能做到近700万个,积少成多嘛。”兰溪籍来料加工经纪人王兰芬透露,她的来料加工作坊成员包括兄弟姐妹6人以及6位下岗职工。以前,这12个人的平均月收入是2000元。从2005年到义乌承揽来料加工业务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自己买了房和车,生活彻底得到了改变。近日,她拿到了价值500万元的年度合同,这意味着近3万名农村妇女在农闲时有活可干了。
据了解,在今年义博会期间举办的全国妇联创业就业劳动成果展示展销暨项目对接活动,共签约合作项目911项,订单成交额1.7亿元。
全国妇联还在这次义博会上举行妇女来料加工作品创意大赛,选手来自北京、江苏、新疆等20多个省(区、市),共有84件作品参赛。参赛作品均为原创,突出手工制作,设计新颖,并具有环保、投资少、成本低、适合妇女就业创业、有一定市场前景等特色。经专家评审,陕西省妇联选送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衢州市妇联选送的工艺品《梅花》、磐安县妇联选送的《藤编手镯》等5件作品获得一等奖。
精致秀气的手工绣花鞋、栩栩如生的小人偶、大气时尚的羊毛披肩……这一件件工艺精美、寓意吉祥、充满创意的手工作品,牢牢抓住了义博会客商的眼球,赢得了不少订单。订货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万元,其中作品《喜庆中国结》接到500万元订单。
来料加工,搭起就业创业大平台
青田的服装、龙泉的枪绣、云和的玩具、松阳的饰品……在这次义博会上,来自丽水市的20个来料加工展位脱颖而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和义乌同行厂商的目光。这20个展位由丽水市妇联组团布置,以手工家园为主题,展出各类手工产品达1800多件,5天内收获合作意向69项,订单达3580万元。
看着各个展台前精美的手工品,客商们自然是纷纷下单寻求合作了。全国劳模、青田来料加工经纪人朱伯英与南非客户签订2000件、价值30万元的加工业务;云和经纪人张邦云收获价值80万元的门帘串珠外贸业务。来自景宁的女经纪人郑海丽说,她发展了150多个从业妇女,让她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此行她成功签下10万条项链的加工业务。
据介绍,今年1-8月,丽水已累计发展来料加工点1970个,行政村覆盖面达67%,创收加工费6.12亿元,加工者的平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
来料加工,让她们的生活更精彩
从事来料加工业务的她们,大多是学历不高的中年妇女。过去,她们曾是下岗职工、农村家庭妇女,从事来料加工后,她们的命运改变了。
今年41岁的王美桔来自缙云,戴着金色镶钻的大耳环、夸张的大项链,打扮相当抢眼。这是她第二次参加义博会,她带来的是自己设计的工艺花。这种工艺花可以设计成胸花,也可以变成头花,还能成为鞋面的装饰花,用途广泛。一名波兰客商在展会上向她订购了110万元的产品,更有不少客户对她的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经纪人,没想到自己的产品能销往世界各地。
来自衢州的吴争仙,自1996年开始从事来料加工业务,至今已有15个年头,主要从事钩针、棒针为主的加工产品。10多年来,她的加工点已扩展到江西、河南、安徽等省。加工产品从开始的简单钩针、棒针制品发展到高档裘皮、貂皮制品,加工品种有上百种,同时她还成功培养出40多名二级经纪人。
这个曾经的下岗工人,现在成了带领妇女致富的领头人。
义乌农妇孙福仙和丈夫发明的伸缩扣,将一个普通的钥匙扣装上一个伸缩扣,开门时钥匙扣就能别在身上不用取下来,给生活带来方便。而这种带伸缩扣的钥匙扣,定价比普通钥匙扣高了近一半。孙福仙夫妇还将这种伸缩扣用在挂绳笔、挂绳卡上,受到市场青睐。他们的产品曾被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央电视台等订购,还特别受欧美客商喜爱。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