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粮食丰收 良种是关键

一批稻麦良种在我省很抢眼

  前段时间,袁隆平院士育成的“Y两优2号”超级稻亩产达926.6公斤的消息,成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朋友关注的焦点。其实,我省自主选育的杂交稻品种“国稻7号(又称‘内5优8015’)”、“Y两优689”等也表现出众,成为继“浙优1号”、“甬优9号”等品种后的又一批高产良种,并通过国家和浙江省品审委审定。
  由浙江农科种业公司引进的小麦新品种“扬麦14”、“扬麦19”等同样引人注目。据省农科院专家介绍,这两个品种近年来在生产上表现良好。
国稻7号
“国稻7号”又称“内5优8015”,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
  该品种熟期适中,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6天。米质优,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2010年,该品种在临安百亩示范种植,平均亩产达832.3公斤。“国稻7号”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栽培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匀播稀播,培育带蘖壮秧,秧龄25—30天。(2)移栽:栽插密度为16.6厘米×26厘米或13.3厘米×30厘米,亩基本苗6万—8万。(3)肥水管理:基肥和分蘖肥占80%以上,适当施用穗粒肥,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8。水浆管理做到浅水勤灌促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恶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浸种前先晾晒种子,然后清水淘洗种子捞取秕粒、病粒。清水浸种常换水,浸种时间每天不要超过8小时,坚持通气保湿催芽,勤检查翻动,禁止高温催芽。
Y两优689
  “Y两优689”是温州市农科院与浙江农科种业公司联合选育的两系杂交稻组合。该品种201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区试,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9%。
  栽培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播种量10公斤,秧龄25—30天;(2)移栽:栽插密度为16.6厘米×26厘米或13.3厘米×30厘米,亩基本苗6万—8万;(3)肥水管理:基肥和分蘖肥占80%以上,适当施用穗肥,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8.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促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扬麦14、扬麦19
  “扬麦14”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半冬性小麦品种。该品种为优质面条、馒头小麦品种,中早熟,熟期较“扬麦158”早熟2—3天左右,灌浆速度快,熟相较好。中抗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耐寒性好于“扬麦158”,中感梭条花叶病毒病。2008—2009年,该品种参加浙江省引种试验,平均亩产345.9公斤。“扬麦19”也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半冬性小麦品种。该品种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抗倒性强。2009—2010年浙江省区域试验表明,抗寒力与对照品种“扬麦158”相当。
  栽培要点:1.选用良种为全苗壮苗打好基础。示范方用50%多菌灵可湿粉拌种,药剂与种子数量比例为1∶500(多菌灵100克加水5公斤拌50公斤麦种),充分拌匀,用覆盖塑料薄膜闷种2—3小时后播种。在麦田播种前3天,亩用10%草甘膦水剂500毫升或41%农达水剂每亩150—200毫升或20%克芜踪150毫升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杀灭老草。
  2.全苗匀苗壮苗,确保基本苗20万。一是适时适量播种。示范方在11月15日前后播种。种子发芽率95%以上,播种量为12—13公斤,基本匀播均播。二是重施基面肥。亩施含量为40%小麦专用配方肥35公斤。三是提高覆土质量。确定合理的畦沟比,晴天机械开沟,细土均匀覆盖畦面,消灭“三籽”。四是开好麦田一套沟,做到竖沟、腰沟、田头沟三沟配套,沟沟相通,主沟通河,减轻渍涝危害。
  3.壮苗越冬,确保年内苗达到45万。一是看苗适施“麦抢肥”。示范方每亩平均施尿素10公斤。二是播后化学除草。播后至麦苗2叶1心期或杂草2叶1心期前,亩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25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或在杂草2叶期亩用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40-60毫升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
  4.壮个体、巩大穗,提高成穗率,防止早衰增粒重。一是看苗适施“早春肥”,对群体大、个体壮的迟施少施,反之早施多施,示范方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施肥到边,促平衡。二是增施“拨节孕穗肥”,施好“拨节孕穗肥”对加强群体的光合作用和防止早衰、提高成穗率有重大作用,对增加实粒数、提高千粒重效果明显。示范方普遍施用,施用时间在3月初左右(倒3叶),一般亩施复合肥10公斤加尿素4公斤左右。如有早衰现象在抽穗扬花前,亩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加300克尿素根外追肥。三是及时清沟理渠,雨停田干,防止田间积水。
  5.延长功能叶寿命,防止后期倒伏。一是加强田内外清沟排水,除渍降湿,促进灌浆。二是齐穗扬花期每亩用高浓度(50%—70%)多菌灵100—150克加粉锈宁兑水喷雾,防治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1—2次。有蚜虫时,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3克兑水30—60公斤或一遍净兑水喷雾处理。
陈珊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