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农业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为加强对我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本报自今天起推出生态循环农业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一条黑鱼引发的产业革命
□本报记者 曹丽娟
细心的杭州马大嫂发现,以前在菜场买的本地黑鱼都是黑黑的,但现在买的颜色不那么黑了,有点发黄。原来,这是有着杭州地域基因的黑鱼新品种——由杭州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培育的“杭鳢1号”带来的变化。正是它引发了杭州黑鱼养殖业的一场绿色革命。
杭州是我省的黑鱼主产区,养殖面积超万亩。以前,因养殖的本地黑鱼喜欢吃冰鲜鱼,鱼塘里的水常常是又黑又臭。为维持池塘水质,养殖户不得不频繁换水。一年下来,全市因此排放的养殖污水相当于12个西湖的储水量。如何在发展黑鱼产业和保护生态环境中找到平衡?改变黑鱼的饮食习性是一个重要突破口。2007年,杭州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技术人员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培育成功杂交鳢新品种“杭鳢1号”。该杂交黑鱼具有生长周期短、采用浮性颗粒饲料喂养、基本不影响水体水质的特点。2009年底,该品种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困扰杭州市多年的黑鱼养殖污染难题终于得到破解。今年,该市已推广养殖“杭鳢1号”8000余亩,亩均增效4000余元。杂交鳢养殖成了运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的重要举措。
由黑鱼引发的生态农业革命也由此掀起。
据杭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的目标,该市不仅成立了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处,而且出台了农业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仅2011年,市财政就安排了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农业建设。
根据上述目标,杭州市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生态产业和生态循环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生态型水产养殖池塘12.5万亩;利用桑枝条生产食用菌3400万袋,产值近3亿元;在重点畜牧产区配套建设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18家,年生产能力30万吨。该市还创建了一大批颇具特色的“猪-沼-果”、“猪-有机肥-菜(稻)”、“畜禽-蚯蚓-鱼”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涌现了诸如淳安的“猪-沼-桑-菌”、桐庐的“生产生活废水-沼-田”和萧山的“猪-有机肥-菜”等生态循环农业区域,为农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奠定了基础。
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杭州市的农业废弃物也得到有效回收和利用。如今,该市的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秸秆利用率达90%,农膜回收率为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