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文/摄
一座座荒山重披绿装,并长成了片片林木;一条条溪流重归清澈,为下游人们提供了生命的甘泉;一方方百姓依旧靠山吃山,却吃出了新意,吃出了幸福的味道……
在我省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1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跟随省林业厅组织的记者采访团,深入桐庐、淳安、开化、遂昌等我省公益林建设重点县,切身感受了生态公益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强大作用,并从林农的笑脸中,读懂了他们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发自内心的拥护和依赖。
环境之美生态文明的基础是这样夯实的
“以前一遇到下雨天,不仅要担心路边的菜地会被水淹没,还要担心泥石流会冲倒房子,更要命的是,只要下过雨,河里的水就会混浊得和浆糊一样,好几天喝不上清水。”开化县中村乡西畈村78岁的老人邹云水,用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该村生态公益林建设前后的鲜明对比。“现在好了,山上长满了树木,只要不是特别大的雨,一般不用担心了。”邹云水指了指身后的溪水:“你看,昨天刚下了场雨,现在这溪水仍然很干净。”记者看到,一条小溪正顺着山势潺潺而下,溪水清澈见底,一尾尾小鱼欢快游动,一枚枚青蛳(注:青蛳对水质要求很高,需要活水,不能有污染)静卧其中,构成了一幅极其和谐的画面。
开化是个典型的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生态公益林建设让这个县饱受过度砍伐之痛的285万亩林业用地重新焕发了生机。开化县林业局局长王建平介绍说,早在1997年,该县就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并在1999年全面拉开了公益林建设大幕,目前,该县在建的公益林面积达110.14万亩。“这100多万亩公益林在全县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王建平说,公益林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并使水体与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检测报告显示,位于该县境内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和100个自然保护小区的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城区和农村则优于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达到227天,而该县出境水的水质也从1997年的劣五类提升到了目前的二类。
省林业厅生态中心副主任邱瑶德说,我省于2001年全面启动生态公益林建设,10年间,全省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极大改善,有力地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据统计,10年来 ,我 省 不 仅 建 成 了3910.48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森林覆盖率也从59.4%提高到60.92%,活立木总蓄积量从13846.75万立方米增加到22894.17万立方米,单位面积生物量更是由2001年的每公顷62.69吨增加到 2010年的 95.59吨。据测算,2010年我省的3910.48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在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释氧、净化大气、减轻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高达1855.52亿元的生态效益。
建设之功数千万亩公益林是这样建成的
10月27日一大早,遂昌县大拓镇梭溪桥村的护林员赖根文就穿上一身迷彩服,带着一把柴刀和一只电动喇叭上山了,这一天,他要巡查村里的几千亩生态公益林,要是看到有人盗砍盗伐,或者有人在林区使用明火,他都有责任制止。赖根文说:“每次巡山,我都要走十几公里山路,我们的巡山路线都会显示在林业部门的电脑里,所以少走一步都不行。”
该县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说,之所以能准确掌握护林员行踪,甚至直接绘制出他们的巡山路线,是因为遂昌县林业部门给每位护林员配备了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手机,通过该系统,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只要打开网页,输入要查询的护林员名字,其行走路线、到达指定地点的时间等信息就一览无余。正是靠着完备的监管系统,遂昌县才彻底解决了护林员管理难的问题,全面保障了该县195.1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的安全。
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仅仅是我省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诸多举措中的一环。自从我省全面启动公益林建设以来,上至省委、省政府,下至遍布全省的乡镇林业站,都作出了不懈努力。在组织保障层面,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为公益林建设提供了坚强领导;在管理制度层面,我省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监测实施办法(试行)》、《浙江省公益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浙江省公益林护林员巡查考勤系统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确保了全省公益林建设有章可循;在资金投入方面,我省早在2004年就启动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补偿标准从最初的每年每亩8元提高到目前的19元;在工程建设方面,我省在全面封育管护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公益林区的绿化造林、阔叶化改造、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珍贵树木培育等工程,有效提高了公益林的建设质量。
靠着日趋合理的建设布局,逐年加大的财政投入和逐步完善的管理制度,我省公益林建设成为了浙江林业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生态功能最全、持续时间最长的生态工程,也使得全省3900多万亩公益林成为了我省增长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最大“功臣”。
百姓之福林农增收是这样实现的
遂昌县云峰镇清水源村的华启松,可以说是全省最幸福的林农之一。由于他的公益林经营面积达到2391亩,按照今年每亩19元的补偿标准,他可领到35865元补偿资金。听到这个消息,华启松非常开心:“我的山林被划为公益林后,巡山、管护都有专职护林员,我基本上不用上山了,想不到每年还有这么多钱好拿。”
据统计,到今年底,我省各级财政(含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公益林补偿资金37亿元,全省90多万户农户、1.5万余个村集体组织、231个国有管护单位和2.1万名护林员从中受益。
尽管财政对公益林的投入力度已很大,但是对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6年雄踞全国各省首位的浙江来说,每亩19元的补偿标准还是低了点。要让世代靠山吃山的林农真正拥护公益林建设工程,实现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的转变,就必须让公益林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这方面,我省不少农村走出了一条依靠青山绿水、开展森林旅游、创办农家乐致富的路子。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便是其中一个典范。
走近芦茨村,来到芦茨湾,就像是来到了富春江的温柔环抱中。这里层峦叠嶂,碧波绿潭,山清水秀,野趣横生,令游人流连忘返:或信步游览,或静心垂钓,饿了,找一个农家菜馆吃点土菜,夜了,找一个农家乐住下,品味鸟叫虫鸣、松涛阵阵的乡村景致。“这全靠了我们山上的6万多亩生态公益林。”芦茨村村委会主任傅初荣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村里实行了封山育林,经过10多年的抚育,原本被过度砍伐的山林重新披上了绿装,秀美的山川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村民们纷纷办起了农家乐,收入大增。据统计,2010年,仅1200多人的芦茨村共办起了56家农家乐,接待游客5.3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达13640元。
据省林业厅调查,2010年,全省已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2490个,经营农户数达10896户,接待游客7802.76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54.43亿元,森林旅游收入为224.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