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的钢架大棚、细密的防虫网、先进的喷滴灌设施、整齐的性诱捕器、碧绿的菜畦……走进萧山舒兰农业的蔬菜基地,仿佛来到了高校的农业科研服务平台。女主人尚舒兰告诉笔者,它只是杭州198个“菜篮子”基地的一个缩影,杭州的“菜篮子”基地个个都是顶呱呱的。
建好菜园子 丰富“菜篮子”
菜园子是“菜篮子”的前提和基础,这是杭州各级各部门的共识。自2010年全国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以来,杭州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农业、贸易的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十二五”期间的实施意见,有力地推动了“菜篮子”工程的深入开展。
2011年,杭州市财政安排1亿多元资金用于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其中用于“菜篮子”基地建设的资金就达4600万元。全市重点建设了叶菜生产功能区31个,其中新建面积2096亩,改造提升4924亩;高山蔬菜基地23个,其中新建基地面积3473亩,改造提升5030亩;常年性蔬菜基地11个,面积7965亩;食用菌产业基地12个,年生产食用菌615万袋;森林蔬菜基地10个,面积6460亩。建设肉禽蛋奶基地92家,生猪年存栏64.5万头,肉禽年存栏122.1万只,蛋禽年存栏132.1万只,奶牛年存栏8853头;建设水产养殖基地10个,面积7739亩,改造高标准鱼塘9个,面积6157亩。通过建设,提高了基地的保障能力,今年1-9月份,市级“菜篮子”基地向本地市场供应新鲜蔬菜6万吨,畜禽产品9.23万吨,水产品3193吨,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杭州市领导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多次深入基地、市场调研,作出重要指示。分管市长更是牵头抓总,稳步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目前,一个“市长挂帅、部门合作、市县联动”的“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体制已初步形成。
产销来对接 百姓得实惠
生产和流通是“菜篮子”工程的两翼。为推进产销对接,杭州加快推进了直供、直销、配送等农产品新型物流业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的环节。目前有42家市级“菜篮子”基地在主城区设立了253个直供直销网点,平均每天直供直销量达280吨。
落实“菜篮子”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稳定畅通。市区首批确定“菜篮子”商品重点联系经营大户(企业)40家,储备猪肉2000吨(其中冻肉800吨),生猪活体储备2.4万头,在淡季、灾期保持市区大宗蔬菜日均300-400吨的经营周转储备能力。利用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这一大型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平台,年吸纳全国各地蔬菜80余万吨。
在抓数量的同时,该市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质量。2011年,杭州基地农产品抽检平均合格率达97.89%。
通过市、县、乡三级的共同努力,2011年,杭州主城区的蔬菜自给率提升至52%以上,比去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同时,在持续通涨的背景下,杭州保持了“菜篮子”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为稳定物价发挥了积极作用。
抓机制创新 保市场稳定
今年6月3日入梅以后,杭州市遭遇了连续四次强降雨天气,造成20多万亩蔬菜基地受淹,杭城市场上叶菜一度告急。市农业局紧急启动叶菜种子储备供应预案,向萧山、西湖等七个重灾县(市、区)免费发送叶菜种子2500公斤,指导基地大户播种生产。20天左右,市级叶菜功能区就组织新生产的叶菜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消除了市民的担忧,平抑了蔬菜价格。
这得益于“菜篮子”工程的机制创新。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推进以来,杭州市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先后研究制订了“菜篮子”应急储备机制、价格调节机制、信息预警机制等三大机制,完善了应急预案,确保了杭州“菜篮子”在灾期、淡季和重大节假日期间的稳定供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稳定物价,杭州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统筹安排了500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用于扶持生产,调控市场,稳定价格。在市场销售价格明显低于生产成本价导致蔬菜滞销时,对市级“菜篮子”基地按实际损失情况给予一定补助。在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基地蔬菜必须按照行政指令实行降价销售。在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危害时,对市级“菜篮子”基地损毁的农业设施和农产品,按受灾程度给予一定的灾后救济补助。今年以来,共补助市级“菜篮子”基地158万元。
“菜篮子”工程事关“菜篮子”产品的均衡供应和物价水平的总体稳定,事关菜农增收和居民消费,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将重点建设叶菜生产功能区1万亩、高山蔬菜基地2万亩和常年性蔬菜基地、食用菌产业基地、森林蔬菜基地各50个左右。建立肉禽蛋奶基地92家,水产养殖基地40个,改造标准化水产养殖塘2万亩。“十二五”末,杭州主城区蔬菜自给率力争达到60%以上,其中叶菜自给率达80%以上,主要畜禽产品自给率达75%以上,主要水产品自给率达75%以上。 杭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