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大量人工种植的白果流入市场,白果价格从每公斤60元暴跌到每公斤10元。如此低价,也让村民们面对满树白果而“袖手旁观”。如何打通白果销售渠道,让白果产业“起死回生”,成了村民眼前的一道难题。
白果挂满枝头无人采
近日,笔者赶赴灵山坞村,目睹了白果挂满枝头的景象,但当地村民们对白果的丰收几乎无动于衷。转遍整个村子,只见一户村民在打门前银杏树上的白果,而他们采摘的仅仅是少量供自家人尝鲜和送人之用。
60岁的村民孟传根告诉笔者,该村共有大大小小500多株银杏古树,很多都超过了百年的历史,40多年前这些古树就被分到村中各户,采摘白果也一直是村民们每年不可或缺的农事活动。“以前这段时间村里可热闹了,大家都放下手头的活忙着打白果。”孟传根说,来自山东等地的白果商贩也会在这个时间段纷至沓来,村民们刚采下的白果马上就被商贩们高价收购走。
采摘白果的多是外来人
但是三四年前,村民们逐渐停下了采摘白果的脚步。“现在我们村的人很少有打白果的,来打白果的一般都是外来人。”61岁的村民孟培根说,早在生产队时期他的职责就是守护村里的白果树,不让外来人来“偷白果”。如今,村里对白果乏人问津,只要不破坏银杏树,对于外来人进村打白果的行为他们也不制止。
在该村后山的银杏树林中,笔者遇到了几个外村来打白果的村民,他们告诉笔者,以前根本不可能进入这片林区采摘白果,这几年该村村民们不再打白果了,他们才有机会每年来打一些回家自己食用。
曾是村里的支柱产业
作为活化石——银杏树的果实,白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就在十几年前,刚采下的白果收购价就有每公斤10元,而经过去皮、洗净等初加工后的白果价格更是高达每公斤60元。“一棵银杏树每年白果产量一般有500公斤,通常每户人家一年卖白果就可以收入五六千元,树多的人家甚至可以超过万元。”灵山坞村党支部书记吴江华说,这对村民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银杏树也成为当仁不让的“摇钱树”。“以前村里孩子们的学费很多都是卖白果筹得的。”孟培根告诉笔者,他的一个侄子从小父母双亡,就是靠着每年采摘白果出售赚钱读完大学的,如今侄子早已走上了工作岗位。
白果贱卖缺销路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原本红红火火的白果采摘业如今十分萧条,这其中包含多种原因。
近年来,随着大量人工种植的白果流入市场,导致白果市场价格一落千丈。从十几年前的每公斤60元跌到现在的每公斤10元;另一方面,采摘、加工等环节的人工费却不断攀高。售价一路走低和采摘成本一路上扬,让村民们对采摘白果失去了热情。
除了价格暴跌让村民们大呼采摘白果得不偿失外,村民们还道出了不愿采摘白果的另一个关键原因。以往一到收获季节,各地的白果商贩都会主动上门收购白果,近年来,这些商贩也渐渐消失了。没了销售渠道,村民们即使打下白果也无处售卖,许多村民前一年采下的白果还存放在家中。其实,有些村民也试着自己拿白果到市场上去卖,但价格卖不高,去卖的人也渐渐少了。
此外,灵山坞村10年前开始发展起来织布业,许多村民都购置了织布机,一台机器一年也能给村民带来2万—3万元的收入。村民们都忙着织布,自然也不愿花力气在采摘白果上。
盼望有识之士投资开发银杏林
“看到如今的现象,我也感到很痛心。”吴江华告诉笔者,灵山坞村的银杏林历史悠久,而且当地的生态环境良好,长出的白果属于野生白果,个头和卖相虽不及人工种植的白果,但品质更胜一筹。对于如何拓展白果的市场销路,眼下村里一筹莫展。村里在筹划申报一个珍稀树木的项目,如果申报成功,可以对银杏林进行开发,打造旅游景点,从而带动白果的市场销售。吴江华最希望的是,有识之士能来村里投资,帮村里的银杏林找到一条出路,帮助村民增收。
周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