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林业

他让林木种质资源多姿多彩

——记浙江农林大学遗传学科教授童再康

  •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花儿是多彩的,而树叶总是绿色的。然而在园林绿化中,近年来常用的树种却出现了五颜六色的树叶。这些被称为“彩叶花木”树种的出现,不仅颠覆了人们脑海里“绿叶”的观念,而且在美化城镇、提升生态效果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绿化树种之所以能变得如此多彩,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童再康功不可没。在日前结束的省农业科技大会上,因为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童再康被授予“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
      上世纪末,我省花卉生产快速发展,绿化观赏苗木供销两旺。但童再康和课题组成员在调研中发现,当时观赏性绿化主栽树种相对单一,彩叶花木品种极少。“当时会场、机场等公共场所往往需要很多五六颜色的盆花,然而这些盆花花期一过就纷纷凋谢,每过一个月左右,就得更新,装饰成本高。同时,国内很多地方对彩叶植物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童再康说,从1999年开始,他就带领相关科研人员选育彩叶新树种。一段时间下来,他们选育的红叶石楠、花叶络石、金叶六道木、金叶小檗等彩叶树种成功推广,其中有的能随四季变化变换颜色,有的随着温度变化显示不同颜色,有的见了光也会变色。如童再康和科研人员选育的花叶络石,光照量越多,树叶色彩越淡,光照最多的叶子会变成白色。而树枝中间的嫩芽则是红色,生长在底层的树叶由于光照少,叶子呈现普通的绿色。这样一来,一株花叶络石就有红、白、绿三种颜色,就像一株有着绿叶陪衬的花儿一样。
      截至目前,童再康带领的团队选育推广的彩叶花木新品种总数已超过10亿株,仅红叶石楠一个品种就产生了60亿元的产值,花叶六道木、花叶络石的产值也超过了10亿元。彩叶花木的选育,不仅培育和支撑了森禾种业、杭州天艺园林等200余个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还新增就业岗位近1万余个,培养了一批彩叶花木繁育与应用技术能手,致富了一批花农。
      在选育彩叶花木品种的同时,童再康还针对山核桃、香榧、杨梅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展良种选育、快速繁殖、高效生态经营关键技术等研究,成功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有11个,并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了矮化栽培与提前结实的难题。该成果在南方省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增产增效显著,仅在2006-2008年间,新增产值就达到11.33亿元,培养了400余名技术骨干,年新增就业岗位5000余个,带动了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
      此外,童再康还组织科技力量,开展珍贵、药用植物的新品种选育工作,积极倡导与推广珍贵用材树种,建成国内外最大的石蒜属植物基因库。
      在个人取得大量科研成果的同时,童再康充分发挥作为省林木种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和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公共基础平台主要负责人的作用,积极开展科技服务,下基层、进农村,送科技进户入企业,先后帮助庆元、遂昌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珍贵树种、名优经济林,为宁波、海盐等市县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作为农林学科的科研人员,利用科研成果推进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相比,我认为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农林学科的专家教授,能得到农民认可,即使再累也是幸福的。”童再康说。
    陈胜伟 文/摄
    童再康(中)和团队成员研究选育经济林新品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