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纪实

我与袁隆平院士的两次相遇记

  □本报记者 杨 辉
  国庆前夕,媒体报道袁隆平获得马来西亚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稍早的9月19日,湖南省农科院向媒体公布,袁隆平院士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
——题记
  今年5月26日,我应邀前往余姚市参加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颁奖典礼”,并被主办方安排在余姚太平洋大酒店住宿。巧的是,隔壁房间就是袁隆平院士在余姚期间的下榻处。
  当晚的招待酒会上,我又碰巧与袁隆平的助手辛业芸博士坐在一起,便与她聊起了我与袁隆平首次相遇的往事。
他像一位老农:平易谦和
  记得那是2001年的秋天,金华市举办“第三届金华·华东农交会”,袁隆平应邀出席开幕式。第二天,他赶到武义县熟溪街道所属的南湖畈,去看看他选育的“两优培九”超级稻品种在千亩示范方内的田间表现。那天在田间考察时,袁隆平在当地种粮大户赵云法的田头摘下一枚稻穗数了数谷粒数,并说:“这个超级稻品种是优质米,煮出来的米饭特别香软可口。”还让赵云法估估亩产会有多少?赵云法告诉袁隆平,估计会有550公斤。袁隆平转身对陪同的时任武义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徐华良说:“农业部超级稻育种计划第一期已经完成,第二期(2001年至2005年)亩产要达到800公斤。明年4月,我从海南带些新品种在你们这里试种,力争提前两年完成第二期增产计划。”
  1985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农村信息报》社,一直从事“三农”报道工作。大学所学的育种专业知识告诉我,水稻亩产要达到800公斤,决非易事(注:2001年浙江省水稻平均单产水平为436公斤)。因此,在回宾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晚上能不能找个机会,就发展超级稻话题采访一下袁隆平。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农业局长出身的徐华良,他答应尽量帮助我,看晚上能否安排一点时间,请袁隆平接受采访。
  当晚,武义县举办答谢酒会。徐华良很留心,把我安排在紧挨主桌的2号桌上。
  席间,袁隆平对所育品种能在武义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当地政府授予他“武义县荣誉市民”一事很高兴,喝起了绍兴黄酒,谈兴也很浓,向在座的人讲起了超级稻和两系杂交稻的产量潜能。这时候,徐华良不失时机地走到我这里,面授机宜。我当即倒满了一小杯黄酒,随徐华良走到袁隆平身边,向他敬酒,并递上名片,约他晚上可否接受采访?没想到,袁隆平一听采访话题,欣然答应我待酒会结束后,到他房间去谈,并告诉我,“你们媒体要多多宣传超级稻!”
  当晚9点多,采访开始。起初,我有点紧张。我问了一个“傻呼呼”的问题:“杂交水稻育种过去一直是用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的三系育种手段,为什么现在要走两系育种之路?”于是,袁隆平向我介绍了这两者的优缺点及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一些最新科研发现。他说,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生产必须走提高单产的发展之路,超级稻的育种及推广前景很好。
  其间,他还说,“你这个记者,还蛮懂育种的。”一听袁老的夸奖,我面红耳赤,面对这位水稻育种巨人,我怎能称得上一个“懂”字。我告知他,我是学农出身的,他询问我是哪一所学校毕业的,我说:“我是原浙江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现在已四校合并为浙江大学。”他说,“哦,我知道浙农大。”并随口说了夏英武等几个浙江育种同行的名字。
  随着采访的进行,我慢慢地消除对名人采访的顾虑,大胆地问了几个水稻育种领域内的敏感问题,如“先发展优质稻还是先发展超级稻?”袁隆平一一作了回答,并对前几年有些地方热衷于搞优质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谈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说,“将来农民肯定喜欢种高产品种。”
  结束采访时,已是晚上近十点了。但我还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想与他合个影,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就是在他住的房间内,同行为我俩定格了一幅珍贵的照片。
  今年4月,浙江省新闻研究学会布置我写新闻回忆录,我想,把采访袁隆平的经历写一写,再配上这张照片,效果肯定不差。遗憾的是,因去年报社办公楼搬家,我不知把这张底片放哪了,一连几天在家里和办公室两头找,还是没找到。那几天,我为找不到这张照片感到惋惜不已,只好叹息,心愿难遂。
  有道是无巧不成书,今年我与袁隆平院士又相遇了。
他更像一位朋友:真诚豁达
  今年5月中旬,余姚市农业局副局长谢桂灿来杭邀请我参加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颁奖典礼”活动,并向我透露,袁隆平要来领奖。之后,我就开始精心准备,打算找机会再次采访袁隆平。
  在颁奖典礼现场,我一直拿着相机守候着……
  当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袁隆平颁发“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杰出贡献奖时,我按下了快门,拍摄了一组袁隆平领奖和发表获奖感言时的6张照片。当我把这组照片请辛业芸博士审看时,她说:“颁奖台前记者们太多了,未能占到一个好位置、拍到好照片,你的这组照片拍得不错,能否通过邮箱发给我?”我当场答应。这时候,我也向辛博士说了我十年前与袁老合影的事,她说:“待会找机会与袁老说说,争取这次再与你合拍一张。”
  没过多久,辛博士就陪我走到袁隆平身边,袁老正抽着烟。见我过去,就把烟掐了,站起来与我合影。我迅速把相机交给辛博士,让她为我俩拍下了合影,背景恰好是颁奖现场。当辛博士拍完第一张后,袁隆平对我说,“刚才站得(离背景)远了点,往后边靠一靠,再重拍一张吧。”这一举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与记者的真诚情谊。
  当晚,袁老还观看了文化节开幕式的文艺晚会。回到酒店时已是晚上22:40分了。我虽然又碰到了辛博士,但因时候不早了,采访袁老的要求始终未能说出口。我只好将袁隆平在颁奖典礼上说的话,作为稿件交差。现实录如下:“发展粮食生产是人类的头等大事,需要全世界共同关注。余姚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史前稻作文明的资源,面向全国设立‘稻作科技贡献奖’,这对于鼓励稻作科技创新,推动粮食生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姆渡应该成为稻作科技界人士的朝圣之地。能在世界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源地获得‘稻作科技贡献奖’,既有压力也有动力,自己愿意继续努力,为加快杂交水稻发展、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袁隆平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袁隆平在武义县王宅镇仁村试验种植的两系超级稻,平均干谷亩产达到712.09公斤。如果从田里打下稻谷时就过秤,亩产也超过了当初他的承诺数了。他经过5年攻关,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以上;2004年,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如今,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也已实现。
  根据行程安排,袁隆平一行第二天一早要到河姆渡探访七千年前的稻作文化发源地,再到宁波坐下午两点的航班回湖南。我只好通过手机向辛博士发了一则短信:“欢迎袁先生再次来浙江指导,祝他健康长寿。”
  袁老是一位讲真话,实事求是的科学家。今年在余姚期间,当地有关部门准备了几本写袁隆平事迹的书——《当代“神农”袁隆平》(此书已被改编成《当代神农氏》收入小学语文课本),想让袁老签名。袁老仔细翻看后,告知接待人员,这几本书是盗版的。见接待人员很尴尬,他却说:“没关系的,等回湖南后,找正版的签名再寄给你们,可以吗?”
  袁老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作了杰出的贡献,他先后攻克“三系”、夺取“两系”、拿下“超级稻”,他培育的杂交稻品种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创效益5600亿美元。其科研业绩让世人敬仰,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他的真诚豁达、和蔼可亲和平易近人的高尚品德,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我两次相遇袁隆平院士的真实故事。
相关链接:
  马哈蒂尔科学奖是马来西亚热带科学的最权威奖项,它于2004年由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倡导成立,两年一次,主要授予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科学技术为解决热带各种问题做出贡献和革新的科学家和研究学术性机构及组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