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让山核桃真正成为幸福果

  □本报记者 陈小平
  前段时间,本报报道了临安某公司生产出专门用于山核桃采摘的全自动机械采打器,给这个危险的产业增添了安全的希望。国庆长假,记者来到临安市岛石镇白坑村,却发现,在这个山核桃产区,采收伤亡仍是一大魔咒,当地今年已发生了6起伤亡事故。
  这种悲剧,对山核桃产区村民们来说,就是一个缠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越是有伤亡,老一辈人越不想让自己的下一代去冒这种风险。
  在山核桃采收时节,如果你到山核桃产区看一看,那些上山采收的村民中,多是年过半百的,鲜见三四十岁年轻人身影。
  对此,有关方面也一直在努力解决,先后推广过山核桃矮化栽培、采收安全带、机械采收棒、自然落果采收等等。当然,最头疼的问题还是人,暂且不说“接班人”的难题,眼前要请到采收工也越来越难。据了解,今年采收工工钿已涨到300元一天,挑工200元一天,捡的人150元一天,可还很难雇到人。有的村民在春节就提着礼品去安徽等地“订”人,但爽约的越来越多。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千家万户的生产模式,让山核桃产业逐步走上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举个例子,如果白坑村的全部山核桃都由一家公司或者一个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那么统防统治、机械化采收,甚至自然落果捡收等方法推广起来,肯定要比现在容易得多。因为在新型主体的经营思路中,没有侥幸,只有安全;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也使其有更好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实现这样的目标,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山核桃是产区农民的致富果、幸福果,如何让这个产业不再“带血”,让人们对它有爱无恨,需要政府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