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宁海县茶院乡的村民陈掌佳原来是一名服装经销商,去年,他投身现代农业,在乡里搭起了2亩钢管大棚,发展起香菇种植业,“之所以接触到香菇产业,全靠参加了县农林局组织的‘阳光工程’农业技术培训班。”陈掌佳告诉记者,凭借着在培训班上学到的知识,他迅速从一个香菇种植“门外汉”变成了种菇能手,现在他的2亩地每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益。
陈掌佳的受益只是我省“阳光工程”项目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9月28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会议上获悉,自2004年我省启动“阳光工程”以来,截至去年,全省已培训学员39万名。今年,我省还将安排培训经费2237.88万元,计划培训“阳光工程”学员3.87万名,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大批人才“后备军”。
据悉,“阳光工程”项目实施7年来,有效促进了农民就业创业,参训农民普遍掌握了能够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的一技之长;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生产主体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有效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省共计培训各类农业服务体系人员2.4万人;有效促进了农民培训规范化、制度化,按照“政府推动、学校承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和要求,我省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阳光工程”培训组织管理和保障体系。
但同时,我省“阳光工程”项目也面临着地区之间不平衡、方式方法较单一、培训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
为此,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省“阳光工程”项目要紧紧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目标,深入开展从业人员实用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农业创业培训。要在思想观念上对“阳光工程”培训有全新的认识;要在培训内容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农民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服务体系、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农民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七方面展开培训;要在培训组织上进一步加强协调,处理好产业科室、各培训基地和各类培训项目之间的关系;要在培训方式上进一步求新求实,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采用工学交替、分段学习、强化实践、跟踪服务和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突出参与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要在培训管理上进一步从严把关,重点建好公示、信息报送、台账登记、检查验收四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