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农作

冬种品种推介

浙油18(浙审油2006001)

  •   产量表现:经2003—2005年两年度省油菜区试,“浙油18”平均亩产154.1公斤,比对照“浙双72”增产5.4%。2004—2005年度省生产试验“浙油18”平均亩产130.2公斤,比对照增产5.0%。
      特征特性:“浙油18”全生育期226天,比对照“浙双72”早1.3天。株高168.1厘米,有效分枝位41.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8个,二次有效分枝数7.6个,主花序长59.3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445.3个,每角粒数20.8粒,千粒重3.9克。品质优,芥酸含量0.11%,硫苷含量22.3微摩尔/克,含油量42.8%,油酸含量69.2%。菌核病和病毒抗性与对照相仿。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施用硼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种植。
    浙油50(浙审油2009001)
      产量表现:2007—2009年两年度168.0公斤,“浙油50”比对照增产 15.7%。2008—2009年度省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8.8公斤,比对照增产9.4%。
      特征特性:“浙油50”全生育期227.4天,略早于对照,属中熟甘蓝型半冬性油菜。株高157.2厘米,有效分枝位39.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10.4个,二次有效分枝数8.5个,主花序有效长度55.7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481.8个,每角粒数21.9粒,千粒重4.3克。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品质检测,含油量49.0%,芥酸含量 0.05%,硫甙含量26.0μmol/g。经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抗性鉴定,菌核病和病毒病抗性与对照相仿。
      栽培技术要点:重施基苗肥,须施硼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油菜产区种植。
    浙大619(浙审油2009002)
      产量表现:2006—2008年两年度“浙大619”平均亩产163.3公斤,比对照增产9.9%。2008—2009年度参加省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8.7公斤,比对照增产3.2%。
      特征特性:“浙大619”全生育期225.2天,与对照“浙双72”相仿,属中熟甘蓝型半冬性油菜。株高182.6厘米,有效分枝位54.8厘米,一次分枝数10.2个,二次分枝数8.0个,主花序有效长60.6厘米,单株有效角果515.7个,每角实粒数23.6粒,千粒重4.05克。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含油量45.2%,芥酸含量0.1%,硫甙含量18.43μmol/g。经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鉴定:菌核病株发病率17.4%,病指13.3;病毒病株发病率35.0%,病指16.2,菌核病、病毒病抗性均强于对照。
      栽培技术要点:重施基苗肥,需施硼肥,做好病虫害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油菜产区种植。
    中双11号(国审油2008030)
      产量表现:2006—2008年两年度长江下游区试,“中双11号”平均亩产167.2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0.9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9.6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3.5%。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平均233.5天,与对照“秦优7号”熟期相当。株高153.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平均8个。抗裂荚性较好,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57.6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66克。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甙含量18.84μmol/g,含油量49.04%。区试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2.88%、病指为6.96,病毒病发病率9.19%、病指为4.99。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重施基苗肥,需施硼肥,做好病虫害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油菜产区种植。
    浙啤33(浙认麦2008001)
      产量表现:2004—2006年度浙江省大麦品种比较试验,“浙啤33”平均亩产分别为303.7公斤和379.5公斤,比对照“花30”分别增产2.6%和1.9%;两年度平均亩产341.6公斤,比对照“花30”增产2.3%;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8.4公斤,比对照“花30”增产5.2%。
      特征特性:二棱春性皮大麦,叶色浓绿,旗叶宽,苗期生长旺,耐湿性强,茎秆粗壮,抗倒性好,株型紧凑,易脱粒。根据2005—2006年度省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全生育期174.5天,株高76.6厘米,比对照“花30”矮6.5厘米,亩有效穗36万,每穗实粒数26.7粒,千粒重42.2克。两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和黄花叶病。品质经测定,细粉麦芽浸出率81.27%,糖化力217.80WK,蛋白质含量9.83%。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在11月上中旬播种,保证基本苗20万左右,施足基肥,重施麦枪肥,促进分蘖成穗,并适施穗肥促平衡。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种植。
    扬麦12(国审麦2001003)
      产量表现:1997和1998年度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区试,“扬麦12”平均亩产297.4公斤,较对照“扬麦158”平均增产4.1%。
      特征特性:“扬麦12”熟期与“扬麦158”相当。株高92厘米左右,分蘖力强,亩有效穗30万—34万,长芒,白壳,红粒,每穗36粒左右,千粒重40克,后期灌浆快,熟相较好。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纹枯病轻,耐寒性好于扬麦158,耐肥、抗倒性一般,耐高温逼熟。属优质中筋小麦。适宜作为蒸煮类专用小麦生产。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10月25日至11月15日播种,亩基本苗15万左右。
      适宜种植区域:在我省麦区可作为“扬麦158”替代品种种植,梭条花叶病毒病重发田块不宜种植。
    慈蚕1号(浙认豆2007001)
    (原名:慈溪大粒1号、白花大粒20-1)
      产量表现:经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慈蚕1号”鲜荚平均亩产953.7公斤,比对照“白花大粒”增产17.8%。一般大田鲜荚亩产9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株高约90厘米,叶片厚,单株有效分枝8—10个;花瓣白色,花托粉红色,单株有效荚数15—20个,单荚重35.7克,2—3粒荚约占90%,荚长13厘米左右;鲜豆粒淡绿色,长约3厘米,宽2.2—2.5厘米,厚1.3厘米左右,百粒重450克左右;种皮淡褐色,种脐黑色,种子百粒重190—220克。全生育期约230天,播种至鲜荚采收200天左右。鲜豆食用品质佳,商品性好,适合鲜食和速冻加工。
      栽培技术要点:浙北至浙南适播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单粒点播,亩用种量约4—6公斤,种植密度每亩2000—2500株;酌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种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