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供销

如何建设供销社基层组织

  □施祖法
  供销社在计划经济时期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通过星罗棋布的基层组织和经营网点,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生活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供销社为适应社会环境和经济体制的变化,进行了改革改制,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国务院(2009)40号文件对供销社新时期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成为经营服务作用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作用不断体现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供销社要体现“三个力量”,充分发挥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作用,必须注重建设新时期供销社基层组织。
一、供销社基层组织现状
  目前,供销社系统组织体系由县以下基层社、县及县以上联合社和社有企业三大板块组成。三大板块之间的现状是:联合社比社有企业强,社有企业比基层社强。基层社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减弱,给人们的印象是改制了、民营化了、没有了。基层社是整个供销社组织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基层社数量少,覆盖面窄。据去年10月省供销社的调查,全省共有基层社481家,其中有5个县(市、区)没有基层社,另有为数不少的基层社处在名存实亡的境地。
  在原有基层社萎缩的同时,新的基层组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有了很大发展。一是组织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省供销社已牵头领办1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它们已成为供销合作社新的重要的组织基础。二是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中心、站)。三是牵头发展农民专业协会、行业协会。
  但这些新兴的基层组织数量不多,作用、影响有限,急需加大力度培育。
  导致基层组织薄弱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就供销社内部而言,一是对新时期基层组织的探索和实践严重滞后。在对原有组织进行改革改制的同时,没有把建设新的组织摆上应有位置。二是思想上重视不够,既有与己无关的思想情绪,也有束手无策的无奈。三是政策扶持不够,尤其是基层社几乎没有政策支持。四是工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上级供销社对下级供销社没有明确的工作要求,尤其是县联社对基层社目前只有留守、维持和稳定的任务,没有明确的发展要求和工作目标。五是没有将基层组织建设与联合社建设、经营网络建设、社有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全面认识新时期供销社基层组织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的基层组织是基层供销社,实行综合经营。这是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符合保障供给要求的。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变了,任务变了,基层组织也与时俱进,适应环境,符合变化,不断创新。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基层组织形式在增加,内涵在扩大与丰富,功能在变化。除了原有的基层供销社外,基层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学会、协会等。即使是原有的基层供销社,其组织结构、活动方式、功能任务、管理方法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当前,基层组织建设难度大,焦点问题集中在要不要基层社、怎样建设基层社上。笔者认为,基层社是不可缺少的,是其他组织形式难以取代的。只有基层社才能完成供销社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任务。基层社必须转型升级,转变经营管理模式。过去,基层社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投资职能。农民通过投资入股加入到供销社,并参与供销社的民主管理。二是供销职能。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收购销售农副产品。现在这两个职能,一个名存实亡,一个基本退出市场。因此,基层社必须进行组织创新,将自身改造成为自主经营的实体、为农服务的载体和辖区内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要从过去农民投资入股的载体向以基层社为投资主体,吸纳社会资金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转变。要跳出供销搞合作,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担负起服务职能,成为辖区内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
三、真抓实干建设供销社基层组织
  1.坚持开放办社,在全系统形成狠抓基层组织建设的共识。
所谓开放办社,就是以开放的理念,向社会打开供销社之门,通过引进人才、资金、项目和其他资源,实现联合与合作,达到发展供销社事业,更好地服务“三农”的目的。开放办社,要在三个方面推行联合与合作:一是供销社系统内部上下左右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二是与社会上其他组织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三是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对于供销社系统来说,基层组织建设是为明天“修桥铺路”的基础工作,虽然困难重重,投入大见效慢,但又是必不可少,不可逾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干部职工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端正政绩观,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和倾向。
  2.全面、及时了解“三农”的发展变化和需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近年来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求也有相应的改变。供销社如何适应变革、顺应变化、满足需求?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社工作者,必须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和需求,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3.探索组织创新,建设新型基层组织。一是做强和激活现有基层社。基层社是供销社基层组织体系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具有经营和服务的综合性功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各类协会联合会、网络终端等其它基层组织的建办主体。对目前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正常、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良好的基层社,要围绕当地“三农”需求和中心镇建设,以项目为抓手,以基层社、职工和社会资本相互结合为方式,以现代化经营体制和用工机制为手段,进行基层社的改造和提升,打造一批经济强社。对目前基本靠资产租赁维持的基层社,要采用市场化的用人、用工机制,通过恢复传统业务、开发盘活存量资产、有选择性地开展商品经营等多种手段予以激活,壮大发展实力。
  二是重组新建一批基层社。对无资产、无业务、无人员仅保留牌子的“三无”社,要实行重组;对没有基层社的地方,要积极探索新建。重组和新建基层社,应采取股份制和市场化机制,采取强社带动、业务推动的办法,也可以采取跨区域组建分社的办法。可以依托规模大、实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可以依托龙头企业组建;可以与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共同组建;鼓励供销社原有职工、社会上愿意与供销社合作的能人入股共同组建。
  三是继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将现有的专业社办成规范社、示范社,不断增强带动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开拓办社领域,建办植保、消费、金融、住宅等各类合作社。
  四是努力抓好综合服务社的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兼具经营性和公益性服务功能,是供销社经营服务的终端。要按照省政府要求,认真实施“千村千社便民工程”,主动借势办社。加强与民政、村集体、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综合服务社规划布局和选址建设。要逐步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以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两店”起步,通过引入再生资源、综合修理、邮政、保险、通讯等代理服务,将卫生医疗、老年活动、幼儿园等公益性服务内容纳入综合服务社。要注重联合与合作。探索多种办社形式和方式,加强与新网工程对接,使之成为农村社务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4.建立和完善基层组织的工作机制。一是项目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管是基层社,还是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都必须有具体项目作为载体,否则会无从下手。二是龙头带动。基层组织毕竟人力、财力、物力有限,信息不灵,发展受到许多制约。而龙头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经营渠道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龙头企业带动基层组织建设,可实现互利共赢。三是与经营网络建设互动。以农业生产资料、日用生活资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副产品收购销售四条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不能单打一,必须与基层组织建设互相推动。经营网络龙头企业要把基层组织作为网络终端来对待,作为自身建设的一个有机整体。基层组织要紧紧依靠龙头企业,自觉为龙头企业搞好配套,做好工作。四是政策促动。各级政府为了扶持供销社发展,都给予了资金支持,如何用好这些资金,使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值得研究。应将县以下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同时,对支持龙头企业的财政资金,应有一个发展网络终端的考核指标。五是考核制度推动。防止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
  作者系省供销社监事会主任、纪委书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