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姚力丹
台州地处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南翼,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与渔业资源,使其成为我省的渔业大市。如何把握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实现现代渔业的转型升级?《台州市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副宏伟蓝图:未来5年,台州将以推进渔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为核心,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渔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出460亿元左右,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日前,记者走进台州,近距离感受其现代渔业发展的无限活力。
设施养殖:助推渔业优质高产
近日,在临海市的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第三茬南美白对虾苗已经投放完毕,明年元旦即可收获。记者看到,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的36个养殖大棚格外别致:每个大棚都用8米多高的钢筋混凝土支撑,四周则用500根钢索固定,大棚上方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尼龙布,远远望去,宛如一把把硕大的“雨伞”。“这种伞式钢索温棚抗风性强、保温性好,特别是冬天棚内密不透风,水温可以比室外高7—8度,有效破解了海水多茬养殖的难题。”公司负责人黄元明自豪地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南美白对虾一年只能养一季,但使用伞式钢索温棚后,就可以不受气候限制,一年四季不间断养殖。现在公司每年可以养三茬南美白对虾,一茬梭子蟹、虾蛄,大大增加了养殖效益。
作为我省海水养殖主产区之一,台州海水养殖面积约有44万亩,但近年来,随着大量浅海滩涂被征用,当地海水养殖面积正不断缩小,同时,传统的粗放养殖模式也严重制约着养殖效益的提高。“要实现渔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渔民增收,就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养殖模式,从科技创新入手,加大投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的设施养殖,走一条高产、高效的路子。”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林文毅说。
黄元明告诉记者,按照“塘成方、河成网、路成行”的要求,公司先后投资了1800万元,对555亩养殖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在采用伞式钢索温棚设施的基础上,还采用了水质处理技术和池塘底部增氧技术,在养殖密度提高的同时,保证了高存活率,“现在,基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平均每茬单产有1750公斤,养殖密度每亩高达15万-20万尾,是普通养殖方法的4-7倍,亩产值达30万元。”
如今,设施养殖已经成为台州现代渔业发展的“加速器”。截至目前,台州已新建和改造生态型水产标准化养殖塘3386公顷,建成省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5个、市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39个。“未来5年,我市将建设一批水产养殖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水产养殖园区,走‘板块化、规模化、园区化’的发展道路。”林文毅介绍,到2015年,台州将建成一个核心区面积2万亩的三门蛇蟠省级现代渔业综合区、10个1000亩以上的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0个核心区面积200亩以上的省级特色渔业精品园。
水产精加工:延伸壮大产业链
吃剩的虾蟹壳怎么办?大部分人当然都是一弃了之。然而,玉环县的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却以收集虾蟹壳为己任,在当地市场满足不了“胃口”的时候,还跑到全国各地去收购。
在企业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一堆堆散发着腥臭味的虾蟹壳,经过酸、碱等化学处理,再从无菌车间里出来,就成了一瓶瓶颗粒状的甲壳素。“你可别小看这些废弃的虾蟹壳,其中的商机可大了。”企业负责人林荣业告诉记者,甲壳素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来合成抗生素和抗癌药物,在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非常受青睐。每年,公司靠利用虾蟹壳生产甲壳素就能创收上亿元。
如今在台州,利用废弃的虾蟹壳加工甲壳素已成为当地的一项朝阳产业。“我市是全国最大的甲壳素生产加工基地,甲壳素的年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95%出口美国、欧盟。”林文毅介绍说,除了甲壳素加工,当地还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优势,积极鼓励水产加工企业自主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各类水产食品和海洋药物,开展对低值鱼类和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
温岭市的浙江海之味水产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年出口额上亿元。在其生产车间内可以看到,一车车低值鱼类经过先进的鱼糜生产线精深加工后,就摇身变成了鱼糜火腿肠、人造蟹肉棒等各类水产干制品。据悉,目前该公司已经开发出烤星鳗系列、鱼糜系列等200多种经济鱼类产品,主要出口到韩国、日本和欧洲。“水产品一定要走精加工道路,才能大幅提高附加值。”该企业负责人胡于青介绍说,像石蟹、星鳗这类低值杂鱼本来只能用来做饵料或者废弃,但经过精加工制成鱼丸、鱼糕、鱼卷等休闲食品,售价就能翻上数倍,连原料的收购价也跟着水涨船高,渔民可得到不少实惠。
据悉,台州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95家,已形成了鱼糜及其深加工产品、海洋生物化学制品、传统冷冻水产食品及小包装产品三大系列的水产加工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围绕水产品加工与物流业的优化与提升,重点实施水产品加工提升计划、水产品品牌与名牌建设计划和水产品加工物流基地与流通体系建设计划,力争把我市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水产品加工基地。”林文毅介绍到2015年,台州将新建3个水产品加工园区,全市市级以上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将达到50家。
生态养殖:稳粮丰鱼助增收
走进临海市桃渚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稻鱼共生”基地,放眼望去,150亩晚稻绿油油的一片,长势喜人,由白色防蚊网构筑的两个大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棚里不但种植的全是有机水稻,还放养了20公斤的鲫鱼和泥鳅苗,到晚稻成熟时,就能收获40多公斤的鱼,每亩可增加收入800多元。”合作社负责人吕利宝说。
实践表明,“稻鱼共生”每亩稻田载鱼量在100公斤以上,养鱼一年后,土壤中的氮、磷、钾分别提高30%—50%,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时在稻田中放养鱼苗,由于放养密度相对较低,还能大大降低鱼儿的发病概率。“采用稻鱼共生模式后,鱼儿很少生病,鱼药的使用量也大大减少,明年我还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吕利宝说。
据悉,“十二五”期间,台州将启动生态养殖计划,围绕主导养殖品种和优势养殖区域布局,实施鱼、虾、蟹、贝、藻复合生态养殖,提升养殖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碳汇能力。林文毅介绍,根据养殖区域不同的水环境特点,台州将开展四种不同的生态养殖模式,沿海地区建立鱼、虾、贝、藻间养、轮养复合生态养殖模式;内陆地区通过构建一定比例的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池或利用生态沟渠、稻田、藕田等进行养殖排放水处理,实现养殖水体的重复使用;山区利用稻田、茭白田实施稻鱼生态养殖;大、中型水库选择以鲢、鳙等滤食性鱼类进行人工放养,发展水库有机鱼生产,打造生态渔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