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入世十年给中国带来什么

  买到越来越便宜的汽车,享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品牌的服务,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对于普通人而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间的切身体会大多来自身边这些点滴的变化。不过对于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入世10年带来的收获与思考远不止这些。在厦门举行的第15届投洽会上,各国政要、经济学家、企业领袖围绕中国入世10年的变化畅所欲言。
成就:规模空前、增长迅速的新兴市场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1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在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与国际成员一起取得了共赢的发展。”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入世10年来,中国进口规模增长5.2倍,跃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国。2010年,货物贸易进口接近1.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十分之一。中国已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10年来,中国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
  在货物贸易领域,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削减关税水平,关税平均水平从加入前的15.3%降低到2009年的9.8%,其中,农产品平均关税为15.2%,工业品平均关税为8.9%。
  在服务贸易领域,在按世贸组织规则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个,涉及银行、保险、电信、分销、会计、教育等重要服务部门,为外国服务提供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准入机会。
  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完成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使其与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及其他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相一致。
  10年间,中国已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法律体系,清理了3千多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使中国的对外经贸体系与世贸组织的规则相一致,中国的贸易体制和环境更加稳定,更具可预见性。
挑战:开放的压力与成本
  入世10年是中国经济不断走向开放的10年,开放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承受巨大的压力。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部分行业在外资冲击下竞争力的减弱都给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入世以来(2002年至2010年),我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9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
  不仅如此,中国已连续16年(1995年至20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2006年至20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部分国外产业和企业更加倚重中国市场,以不公平贸易方式抢占市场份额情况更为突出。在积极扩大进口、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保障发展空间是新时期公平贸易工作的新课题。
转变:从“市场份额之争”到“核心技术之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简单的成为一个国际组织的成员,更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国家战略的选择。在出口导向型的国家经济战略之下,不断扩大开放程度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巨大的动力,但同时也使中国经济对于进出口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中国产业与发达国家同行间的竞争正从“市场份额之争”向“核心技术之争”延伸。中国产业将更多地面临自主创新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与综合经济竞争力直接相关的摩擦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依靠资源消耗和低廉的人力成本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国外向型经济本身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入世10年,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硬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如何提高自身在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规则制定等方面的软实力,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内涵和质量,无疑将成为下一个10年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摘自《合肥日报》 罗宇凡 王希 胡苏 2011年9月1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