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畜牧兽医

这幅蓝图如此美丽

——浙江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详解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浙江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出台。作为未来五年指导我省畜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对“十二五”期间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以及配套的政策保障措施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未来五年我省畜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和美丽的蓝图。
将来,养猪养鸡拒绝粗放
  众所周知,“十一五”期间,我省畜牧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确保了生猪80%以上的自给率;生态规模养殖快速推进,生猪、奶牛、家禽规模化养殖分别达到82.3%、96.5%和88.6%;科技兴牧步伐明显加快,生猪出栏率达到15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监管成效显著,全省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流行和重大畜产品药物残留中毒事件;畜牧兽医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全省畜牧兽医系统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团队执行力、凝聚力和创新力有效提升。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省畜牧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产业发展基础趋实,为我省“十二五”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十二五”时期堪称是我省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畜牧业强省的攻坚时期,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如环境资源约束更加突出,重大动物疫情隐患依然存在,畜牧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难以适应,等等。因此,“十二五”期间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十分重要。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畜牧业发展将以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通过强基础、调结构、优布局、和政策支牧、科技兴牧、机制强牧新举措,着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完成保供给、促增收和保安全三大任务。到2015年,力争实现畜禽养殖业产值500亿元(2010年末为448.6亿元)、畜牧大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2010年末为1454亿元),初步构建起科技先进、高效生态、装备精良、优质安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实现生产技术和效益水平全国领先。
将来,鸡鸭牛羊都养在哪里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以全局视角,对我省畜牧产业发展格局进行了精心谋划。最近五年内,我省畜牧业发展将着力打造五个“优势集聚区”——
  现代生猪产业优势集聚区。浙北杭嘉湖平原适当控制养殖总量,加快推进养殖场标准化、规模化和技术装备改造,力争在部分县(市、区)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浙中金衢绍等核心地区巩固发展,继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努力打造畜牧业强市;温台丽甬等东南部地区和舟山海岛地区,加快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力争到2015年,该区块生猪饲养量比2010年增加10%以上。
  现代家禽产业优势集聚区。在发展传统产区优质肉鸡、肉鸭和蛋鸭产业的同时,突出推进园林放养优质土鸡、平原及舟山海岛地区肉鹅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杭嘉湖传统产区饲养量略有增长,金衢绍和温台丽甬两大优势区域内家禽饲养量新增20%以上。
  现代奶业优势集聚区。巩固金华、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周边县(市、区)传统的奶业产区,通过引导散养户向小区集聚的方式,新建1-2个奶牛集聚区。到2015年,奶牛集聚区块的奶牛存栏量、产奶量占全省比重分别从2010年的80%提高到90%。
  现代肉羊产业优势集聚区。巩固和提升杭嘉湖地区传统湖羊产区,加快实施“湖羊南移工程”,在萧山、义乌、绍兴等地培育2-3个核心湖羊产业集聚区块,到2015年,钱塘江以南区块湖羊饲养量比重提高到6%以上。继续发展浙南、浙中丘陵山区两大山羊产业区块。
  特色畜禽产业优势集聚区。巩固和提升江山、兰溪、慈溪和桐庐四个蜂业主产区,培育2-3个新兴蜂业主产区,努力打造10个蜂业强县。大力发展长毛兔、獭兔和肉兔产业,着力打造全国长毛兔核心基地和兔业优势集聚区。重点发展和提升具有浙江优势的鹌鹑、蛋鸽等特色畜禽产业,逐步形成若干个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畜牧产业区块。到2015年,蜜蜂、兔集聚区的饲养量占全省总量比重提高到70%以上。
五年,我们要做好五件大事
  目标明确,格局布好,接下来自然是具体实施了。为此,《规划》为“十二五”我省畜牧业发展设计了五项工程:
  ——标准化生态养殖工程。在继续扶持和实施现有生态畜牧业项目的基础上,实施“万户百村畜禽排泄物资源化项目”,到2015年,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大力发展肉牛、羊、兔等草食畜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草食动物产品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鼓励在果园、茶园、桑园等园地发展土鸡产业,争取到2015年,全省存栏1万只以上的规模放养土鸡园(场)100个;按照“五化”要求,建成15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温台丽等地每年新(改、扩)建生态规模猪场50个;启动“畜牧业设施化建设项目”,力争到2015年,设施畜牧业覆盖面达到80%以上。
  ——产业主体提升工程。提升传统型畜禽合作社,到2015年,争取全省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肉鸡(鸭)存栏2000只以上、蛋禽存栏500只以上的规模化比重比2010年提高20个百分点;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联合兴办新型畜禽合作社,力争5年内培育新型产业合作组织200家左右,其中年销售额超亿元的50家以上;创新合作化运行机制,力争到2015年,生猪屠宰加工、禽蛋加工和牛奶加工能力前10位的企业分别占全省生产量的60%、40%和90%以上,饲料加工能力前10位的企业产量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散装饲料配送覆盖30%以上规模场。
  ——种业和饲料产业升级工程。加大金华猪、绍兴鸭、仙居鸡、湖羊等27个省级以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争取2-3个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纳入到省或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新建和改(扩)建省级种畜禽场40个、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场(基因库、保护区)20个、现代育种研究中心5-6个,培育2-3家经济实力和研发能力强的种畜禽集团,争取到2015年,全省畜禽种业产值从2010年的30亿元提升到40亿元;建设现代饲料产业,通过五年努力,力争培育4-5家年产饲料50万吨以上的大型饲料企业集团。
  ——动物疫病区域控制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动物防疫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到2015年,生猪存栏500头以上、家禽5000羽以上、牛50头以上的养殖场基本达到动物防疫标准化养殖场要求;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有效落实综合防控措施,80%以上的县(市、区)评估后达到低风险区标准;逐步形成畜禽产品风险评估通报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不断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畜牧业信息化工程。构建浙江数字畜牧平台,实现工作电子化、信息网络化,提高办事效率和行业监管与服务能力;完善数据采集点建设,提升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实现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及时追溯;进一步健全信息监测报送网点建设,逐步建立开放的行业数据库,加强产业预警和信息服务系统的宏观分析能力和产业指导能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