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80%的猪肉自给率,主要贡献来自规模养殖,其中存栏500头以下的规模养殖户是重要生产主体,将长期存在。
近期,笔者来到我省生猪主产乡镇——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柯城区万田乡和江山市淤头镇等地,走访规模养殖场(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对生猪生产现状开展调研。
小有规模 产业稳定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定规模的专业养猪场(户)已成为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的主力军。在衢州市柯城区信安湖流域7个乡镇的218户规模养殖户中,存栏100头以上的有135户,占61.9%,平均户存栏187.3头,存栏量占总存栏数的84.7%。
目前,这些养殖户养殖积极性高,存栏普遍比去年同期增长10-20%,特别是自繁自养的养殖户,饲养量非常稳定。他们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掌握了较熟练的配料、防疫、配种繁殖等技术,养猪已成为他们的主业。
在生猪主产区,养猪业的社会化配套服务有了一定基础。生猪销售、仔猪贩销、饲料兽药销售、猪人工授精业务都有专门的服务机构。随着近年来中央和省里生猪良种工程的实施,猪人工授精技术逐渐得到普及,养殖户都得到了实惠,生猪品种改良效果明显。一些饲养量大的村庄,村防疫员的业务也由单一免疫转向协助检疫和佩戴标识等工作。
然而,这些生猪主产区在发展中仍有不少隐忧。笔者调查发现,养殖用地、污染物治理、防疫技术等方面存在的瓶颈,仍制约着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寻找有效方法,推动生猪主产区进一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养殖用地保障难
【现状】 随着用地指标的日益紧张,养殖业用地矛盾更加突出,大部分养殖业项目无用地指标,养殖户如履薄冰。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主产区的大部分猪舍都位于村中,拓展空间有限,土地大都是临时用地,随时可能被拆迁,发展风险较大。一些因养猪而赚到钱的养殖户,在猪舍边还盖起了新房,人猪混居,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
【对策】 各地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精神,做到“规划保证、拆迁补偿、审批从宽、手续简化”,优先安排畜牧业用地,并将规模生态养殖场或小区的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必要的生猪养殖用地。
同时,积极探索不破坏耕作层的具体操作模式和若干途径,试点生猪养殖权交易制度,加速推进散养户和需要拆迁的专业户向规模化养殖小区集聚。总结推广江山市和柯城区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允许养猪场入园上山使用部分林地的做法,满足中小规模场户扩大用地的要求。
养殖技术有待提高
【现状】 受调查的猪场,均不同程度存在猪舍布局不合理、设施设备简陋、生产方式和饲养管理落后等问题,一些养殖场做不到自繁自育和全进全出。
疫病威胁仍然是影响生猪生产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县、乡基层动物诊疗工作在机构和队伍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养殖户给猪诊疗大多靠自己的经验或一些商业公司出于推销药品而举办的各种培训以及乡村兽药店的“指导”,成活率一般只有80-85%,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此外,养殖户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质量很难把握。中小规模的专业场靠自己采购饲料原料,加工成配合饲料,完全凭经验和感觉来把握原料和兽药的质量,养殖户往往容易买进霉变玉米作为原料,兽药和疫苗就更没有把握了。
【对策】 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势在必行。专业场户在扩大规模受到制约、难以集中办场的情况下,应以推进标准化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有效解决目前“环境差、病难防、成本高”的难题。养殖户应建设全封闭式的标准猪舍,按自繁自养要求对猪舍进行改造,投入资金安装湿帘等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暖设施,改造防疫和污染处理等设施。着力推广自繁自养模式,实行标准化饲养,减少短期育肥、频繁进出等行为。
大力加强养猪业的社会化综合服务。首先要切实加强疫病防控的指导和诊疗服务。建立县级动物疫控中心和基层服务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及时为规模养殖场提供抗体监测分析,推荐科学的防疫程序和诊疗处方。鼓励规模饲养场与新型畜牧兽医合作组织建立会员制、套餐制的服务模式和机制,实现市场化运作。
其次,要积极推进饲料供应、兽药采购、猪人工授精等合作化进程。从这次调查来看,中小规模养猪场户对推进合作化有一个认识过程。他们认为合作化至少在饲料供应等服务上有好处,顾虑主要在于诚信问题,有奉献精神、又有责任感和管理能力的带头人难找。因此,需要畜牧兽医部门加强引导,通过组织规模养殖场和饲料、屠宰等企业进行座谈讨论、参观考察等,统一思想,发现具有引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高素质带头人。切实按照“主体多元、合作多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安全共保”的原则,帮助建立新型合作化机制,做到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集中销售等。
排泄物综合利用难度不小
【现状】 生猪排泄物的处理,是大部分养殖场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畜禽粪便污水无法通过周边种植业消化,畜禽排泄物开始影响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养殖污染矛盾开始凸显出来,并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由于部分规模猪场排泄物经过沼气工程处理后,沼液沼渣没有达标就向周边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在江山淤头镇等养猪大镇尤为突出。
【对策】 深化农牧结合,推进资源化利用。主产区的大部分规模场通过连续6年的两轮省“811”环境整治和保护行动,大部分已建成排泄物处理设施,总体处理效果良好。但由于猪场规模又有所扩大和沼液利用率不高等原因,部分猪场还是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解决办法还在于深化农牧结合。
一是推广利用大叶枸等牧草消纳等资源化利用新技术。不少养殖企业已开始采用适用的新技术,消纳生猪排泄物。衢州市神光大叶枸发展有限公司已建立大叶枸基地3000亩,每亩地可消纳沼液160多吨,生产鲜茎叶10吨以上,加工成饲料喂猪,形成内部消化的生态循环。这一办法值得借鉴。
二是推进农牧、林牧结合。江山市淤头镇山塘村养猪大户郑光亮反映,他以前种了几百亩果树,苦于找不到有机肥,现在转业养猪,又要为猪粪尿找出路。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种养业难以结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亟待建立对接机制,物尽其用。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三沼”利用及沼气设施后续维护社会化服务机制,保障沼气设施的良好运作,把专业户难以利用的沼液沼渣收集起来,投放到种植业基地中去。污染治理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把猪粪尿当作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资源和有机肥,多在转化利用上做好服务,不要简单地用划定禁养区或把养猪业视同电镀业一样,戴上“污染重点产业”帽子,把养猪业一棍打死。
在猪肉需求呈刚性增长、散养户继续退出的背景下,加快养殖专业户的改造升级和集聚发展,提高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全面推进养猪专业户走上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合作化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已是当务之急。
戴旭明 张朝多 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