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健品市场鱼目混珠、夸大宣传等乱象丛生。上周,据国内一家媒体,对18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受“血燕事件”影响,47.0%的人表示对保健品的信任度降低,其中20.3%的人对保健品“完全不信任了”。66.0%的人认为,保健品业滥用“孝心”宣传的情况较多。
北京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周爱琴认为,大多数人买保健品就是买个“安慰”和“放心”。周爱琴参加高考前,母亲曾为她买过保健品,据说可以增加记忆力。她吃了之后觉得轻松了许多,但现在想来那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当时身体其实没有明显变化。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以134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成为世界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场。保健品的消费属性正逐步从可选消费品转为生活必需品。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指出,如今保健品市场火热,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消费者对健康高度关注。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通过广告宣传等形式向消费者传递信号,以此来操纵消费者的购买观念。
孙凤说,保健品广告还会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明星的代言来诱导消费者,很多保健品不一定有所谓保健功能,但过度渲染会让越来越多消费者被牵着鼻子走。
在周爱琴看来,保健品不是药品,很难快速、明显地改善人体机能,更不能治病,大多涉嫌虚假宣传。
业内人士张先生说,在一些发达国家,保健品类属于食品,与药品界限明晰。要解决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关键在于完善制度。我国在2009年出台的新《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一致,但具体的《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一直未能出台。保健品市场没有具体的行业规范,因此相关的监测和监管工作也无法展开。
(摘自《中国青年报》肖舒楠 刘雅琴 /文 2011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