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茹
当年初低温雨雪、5月严重旱情、6月特大洪灾的阴霾渐渐散去,当8月来势汹汹的“梅花”台风擦肩而过,当浙江农民收入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时,一切似乎都昭示着,浙江农业将乘风破浪,迎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打开新近出台的《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犹如翻开了一幅希望的宏丽长卷,我们惊喜,浙江农业将秉承现代化的精神内核,让“十二五”农业之路在变革中再创辉煌,在创新中塑造伟业。
历史期待下一个“浙江农业”
“十一五”,浙江农业交出出色答卷: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蔬菜、茶叶、水果、蚕桑等多个产业带;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全省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6万个,带动农户882万户;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已达707万亩,流转率全国各省居首;基础条件有效改善,服务体系初步构建。
这是五年的积累。时间是有重量的,行进中,它积淀精神,增厚内涵。经过长期以来城与村、工与农的拉锯,今天,浙江终于找到了通往现代农业的正确道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一刻,牢固确立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也更坚定了浙江农民的信心。
7月8日,嘉兴南湖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浮出水面,这个立足嘉兴、接轨沪杭,将南湖区打造成为长三角精品精致农业样板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农业休闲观光胜地的新蓝图,坚定不移地抓住了“三化”同步、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大原则。
“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这是浙江农业的下一个目标,我们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人们期待着下一个“浙江农业”的到来。
不久前,我省公布了首批36个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精品园)名单。或许它只是众多公告中的一个,但对于浙江农业来说,它却犹如聚光灯般耀眼照人,它开启了迈向“十二五”目标的第一扇大门。这些运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先进的园区,将成为引领我省农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板。
“三化”同步,为浙江农业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政策环境,而浙江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和创新灵活的民营经济,更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8月30日,由杭州九华休闲山庄联合台湾客商建立的杭州首个“台湾农业科技园”正式通过论证,这个主导引种台湾香芋的园区,预计5年后总产值将超1亿元。
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改变,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都给浙江农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坚信,“十二五”浙江农业一定会更精彩。
穿越风雨立下新愿景
穿越风霜雨雪,一个从容自信、生机勃发的浙江农业,砥砺着把握未来的能力和勇气。
“十二五”,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以强基础保供给、重转型促增收为主线,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平台,深入实施农业“六大提升行动”,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
让我们凝望这一幕:浙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明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继续明显增长。
这不是简单的概述,它意味着我们要更加认真反思发展中的瓶颈,在艰难险阻中翻越崇山峻岭。为此,“十二五”,我们要完成十大任务。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两区”。把其作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通过集聚优质要素,推进科技创新,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经营机制,强化管理服务,带动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提高科技支撑力。力争到2015年,创办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培育10万户科技示范户,主导技术到位率80%以上,主要动植物良种及配套技术覆盖率95%以上。
提升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到2015年,全省培育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合作社2000家,农户入社率达到40%。
积极培育现代种业。以建设种业强省为目标,以创新种业机制体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组织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农业标准体系,推行“确定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加快推行农业生态化,到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均达到80%以上。
加快改善农业物质装备。完善农田基础条件,加快农业设施建设,改善信息物流装备。
健全农业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农业防灾救灾体系建设和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农村“三资”和农民负担监管。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直面矛盾解决“成长的烦恼”
要办成大事、好事,办妥难事,面对的,不是顺利的阶梯,而是一步步“成长的烦恼”。
激情澎湃之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冷静。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农业局长会议上,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突破的问题和工作?
这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也是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与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农村青壮年劳力外流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的矛盾,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与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的矛盾……这是在新形势下凸显的新矛盾,它时时提醒我们,发展现代农业依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工程、现代种业发展工程、生态循环农业工程、设施装备提升工程、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这是浙江农业“十二五”的六大重点工程,它们将保障浙江农业在循序、上升中,登上风光秀丽的高山之巅。
“强基础、强平台、强支撑、强安全、强能力”,将铺实这条登山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础是实现目标的前提,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种业发展、基础设施……没有这些扎实的基础,攀登高峰就无从下脚。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借助有效的产业集聚及配套服务平台。缺乏合适的平台,犹如孤舟泛海,纵有一身好武艺,也难在惊涛骇浪中到达彼岸,只有让农业“两区”成为集聚农业资本、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的平台,让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成为保障农业发展的系统服务平台,才能有转型升级的大手笔。
谁在知识、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在发展上掌握了主动。浙江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政策、人才的支撑,只有拥有强大的双翼,才能让传统产业产生更大活力、更强核心竞争力。
当前,浙江农业小规模、分散式的生产方式还未根本改变,这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十二五”,浙江农业把安全定义为既要保障数量上的供给安全,也要保障质量上的消费安全。
面对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浙江将把农业置于国内外发展的大背景中,置于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中,置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中,积极提升认知、执行、创新、协调和保障能力,像发展现代工业一样,推进农业现代化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农牧业增加值要达到148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7400元,年均分别增长3%和9%。
蓝图已绘就,让我们期待浙江农业的下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