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沉渣泛起。
接到举报后,记者近期赴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追踪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生产作坊发现,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一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市场,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小卖部:冒牌“德芙”仅售1元
根据举报线索,记者来到潍坊市奎文区,随机找了一家公路边的农村小卖部,发现这里就是仿冒、假劣食品“专营店”——原本价格不菲的“德芙”巧克力和“喜之郎”果冻,在这里竟然仅售1元!仿照名牌食品“奥利奥”“好丽友”,店内出现了“奥森傲”“好利友”,后者每包售价仅1元,并且包装粗糙,有的甚至已开包。
在山东莱芜、临沂一些农村地区,记者发现了类似情况。在莱芜市莱城区孙故事村周边小卖部,“三无”食品、假冒名牌等“问题食品”不在少数。在临沂市白沙埠镇中心小学周边的小卖部,一些食品包装粗劣,品质低下,以较低价格吸引当地居民,特别是小学生。
批发市场:城里农村各有各的货
为追踪“问题食品”来源,记者近日来到潍坊市潍州路600号副食品批发市场。
“潍坊市农村的小卖部、小超市大多来我们市场进货。”进入一家批发店,店老板热情招呼,记者一眼就发现“奥森傲”“好利友”等“高仿”食品摆在突出位置;“吸吸哈哈”牌果冻有些已胀袋、漏水,却没有被处理掉,货架周围散发出馊臭气味;还有一些没有产地、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的散装食品,随意堆放在纸箱中。
记者扮作“采购商”对质量问题提出质疑,这位批发商坦言:“进什么货要看小卖部开在哪里,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他承认,“问题食品”是专门供应农村市场的。
生产厂家:杂物、农药混入食品中
根据几位批发商提供的信息,记者乘车追踪到潍坊、莱芜等地制作假劣食品的“地下加工厂”。
在莱芜市一家生产油炸食品的小加工厂,眼前的景象令人吃惊:水泥地面上到处是油渍污渍,一个个小“面疙瘩”随意散放地上。靠近窗户有一口大油锅,油已发黑,几名工人用铁锹从地上将沾有头发、污泥的“面疙瘩”铲起,放入油锅。
经过烹炸,工人将“面疙瘩”捞出油锅,放在一个生满铁锈的容器内。待“面疙瘩”凉透,工人将辣椒粉、胡椒面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添加剂倒入容器中,用手搅拌均匀,随后装入一个个淡黄色的包装袋中,再用简易封口机将包装袋封死。
“这些食品都是卖往农村的小卖部,批发价2毛钱一包,十分畅销。”加工作坊的老板说。
监管部门:人手不足,管不过来
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问题食品”泛滥,记者向当地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反映时,其答复大多是有“苦衷”:由于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部分农村小卖部低价销售的‘问题食品’含有非法添加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必须引起重视。”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赵祥忠等专家说,目前我国在城市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但在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监管盲区”,甚至不少农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一些专家和农民认为,为确保农村食品安全,政府部门应联合开展“小卖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惩制售假劣食品的不法商家。从长远来看,则要通过体制创新,改变农村基层食品执法部门监管无力的局面。
近日,“问题食品”在部分农村地区泛滥问题,已引起山东省委、省政府重视,正责成有关部门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认真整改。
(摘自《新京报》 潘林青 魏圣曜/文 2011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