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有不少地方通过开发当地传统特色农产品,想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农业发展之路,造福当地村民。但这些年,我们也听说了不少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卖难新闻。
地方传统农特产品一般有这么几个特征:特有,出了产地就难觅踪影,或者品质不正宗;量少,一般只有特定地域、特定人群才能生产,总量不多;传统,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比较传统,生产成本高。
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传统农特产截然相反的两面:品质优良,市场化程度却不高,很容易造成好东西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好价钱的局面。
以当地传统特色优质农产品为基础,发展生态、安全、优质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在当前“吃好”的消费潮流里,应该说不是没有市场和出路,关键在于如何对接,而且是相对低成本的对接。
塔心花猪,以及以前本报曾经报道过的遂昌“七山头”生猪、黄泥岭土鸡等营销案例,都启示我们:原生态不等于原始状态,原汁原味不等于与世隔绝。只有用现代化的生产、营销理念和方式,才能让原生态的优质农产品克服自身规模不大、经营成本高等缺陷,插上市场经济的翅膀,在多样化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