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助农增收要从源头着手

——关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戴均玺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439元,同比增长15.4%,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幅(9.9%)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12.8%),“十二五”期间农民增收开局良好。但农民收入实际增幅回落、农民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增幅下降等问题依然存在,反映出农民增收的脆弱性。目前,我省已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基于全省面临着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困难和城乡二元体制配套改革滞后等现实,要实现“十二五”时期农民增收的目标(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5%的增幅和全省生产总值8%的增幅,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任务艰巨。为此,个人谈几点想法。
  一、围绕农民增收,合力营造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始终牢固树立强农、护农、支农的理念,把农民增收放在工作突出位置来抓,紧紧围绕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积极实施各项惠农工程,建立健全财政转移、生态补偿、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切实破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体制性、机制性、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各级人大、政协等要增强服务“三农”、关注“三农”的意识,积极开展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工作,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社会各界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帮助农民增收,合力营造促进农民增收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各地要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强化产业支撑,为农民搭建就地创业就业的平台,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增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家庭工业,积极发展农村物流业、建筑业和农村社区服务业,培育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吸纳农民就地就业。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深入实施百万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千方百计提升农民整体素质。要总结温州和嘉兴等地的经验,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人口布局优化的长效机制,完善从培训到就业再到权益保障的农民市民化一条龙转化机制,拓宽农民创业就业的门路。
  三、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要以“两区”建设为抓手,以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和农作制度创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集聚资金、资源等优势,扶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或在农业领域创业。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县乡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建立一整套涵盖品牌认定、价值评估、跟踪管理等内容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开发与保护,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全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不断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保障农民生产性收入。
  四、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要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和低碳环保产业,深入实施“兴林富民”,积极发展乡村生态工业和来料加工业,大力发展森林、观光、运动、休闲、养生、民俗等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宽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途径。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工程,加强金融扶贫,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
  五、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收保障能力。要按照《农业法》规定确保农业投入的增幅,建立完善“三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各级人大要强化涉农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加以整改,促进各项支农资金落到实处。要完善支农补贴政策,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提升农业生产能力。要深入实施富民惠民工程,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加快农村承包地、林地流转市场培育,让土地流出农民获取相对稳定的租金收入。加大对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的补助力度,减轻农民建房负担。按照“统一市场供应、统一市场管理”的原则,依法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试点,增加农民来自土地财产的收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力度。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快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