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教育

高校专业出现“冷热怪圈”

热门专业毕业生常遭冷遇

  今年,财经、政法、金融等专业仍是考生竞相追逐的热门和高分专业,其中医学类专业成为一个新热点。但事实上,很多录取时所谓的热门专业,已成为高校在校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已导致并将可能继续导致4年后成为就业的“冷门”。
  这种现象被专业人士称作大学专业的“冷热怪圈”。
心态:“天、南、海、北”持续热门
“我孩子这个分数,报考你们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多大把握?”“这个分数报你们学校法学专业行不?”……每年的高考填报志愿,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一直让家长和考生头疼。高分首选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地域观念,早已在家长和考生心目中根深蒂固。
  在专业选择方面,财经、政法、金融、计算机网络应用等专业,这几年也成为家长心目中的热门,而一些涉及农林类的专业,则很快就被考生和家长排除掉。
  某建筑工业学院一位老师说,在家长中流传的“冷热专业”,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很多人一听财经类、政法类、统计审计类、计算机类专业,就会认为将来从事的是高收入的会计师、律师、审计师、银行白领等职业,去向可能是外企、国企或者科研单位;一听到水资源类、资源勘查类、矿物加工类、地质工程与技术类等专业,就觉得要在一线工作,会很辛苦,因而不愿填报。
现状:财经政法金融录取分最高
  从今年一本、二本批次的招生情况来看,那些在家长中流传的“热门专业”,确实成了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而且今年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
  某省考试院新闻发言人介绍,从普通文理科一本批次录取情况来看,考生志愿选择的趋向性比较明显:传统名校、热门地区高校仍然是高分考生的首选,理工类和文史类投档最低分排名前22位的学校,绝大多数为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名校。在专业选择方面,财经、政法、金融等专业录取平均分居前。
  二本批次录取中情况也类似:文史类、理工类投档最低分达到或超过一本线的学校分别有12所和21所,其中文史类12所学校中,大多为北京、上海等热门地区的财经、金融类学校;而理工类的21所学校中,财经、医学类受到热捧,其中包括福建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一些较偏远地区的医学类院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史类23所学校、理工类17所学校线上无生源。这些学校绝大多数是偏远地区、三线城市的学校。参加二本批次征集志愿的院校中,师范、农林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怪圈:考生扎堆报,院校扎堆招
  生源是院校办学的“命根子”。考生扎堆报考,院校当然会扎堆招录。考生和家长选什么,院校专业设置也自然会有所倾斜,这直接导致部分院校专业设置渐渐与社会需求脱节。
  据某省教育厅统计,截至今年6月,该省29所普通本科高校、11所独立学院共设置235种本科专业、1385个本科专业点,其中,布点数量居前的20个本科专业,就包括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法学等。
  从上述专业设置来看,大多是考生和家长心目中的“热门专业”,自然引来众多考生报考。
矛盾:“热门”遭人才市场冷落
  报考热,未必就业热。从多家人才机构的调查结果看,财经、政法、金融、计算机、生物工程、国际贸易、英语、法学等传统热门专业,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已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现象。“实际上,去年传统热门专业已经开始出现寒潮,鉴于毕业生的持续增加,今年更加明显。”一家人才机构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进场求职的金融类专业人才超过5万人,但企业提供的岗位不足3万个,就业形势趋紧。
根源:市场需求的错误判断
  高校专业“冷热倒挂”原因有三:一是家长和考生盲目跟风。调查显示,近年的高考尖子生大都涌向金融、法律、IT类专业,导致优秀学生选择攻读机械、化工、冶金、水利等工科类专业的越来越少。
  二是体制存在弊端,专业更新落后。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层次、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匹配,不能单单迎合家长和考生对所谓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政府部门对于平衡大学专业的“冷热”度,也应积极引导。
  三是社会价值观存在偏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优秀学生争着上工科,如今许多学生的就业目标是坐在四季如春的办公室里挣高薪。对市场需求的错误判断,导致需求失去平衡,引发专业结构性矛盾。
专家观点:紧盯市场更实际
  专家认为,“如果单单以专业冷热、分数高低来决定考生的志愿填报,既有可能影响志愿的满足,也很有可能在入学后因为所学专业与自己的期望落差太大而缺乏动力。”建议考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今年很热的专业,4年后毕业时会成为冷门,难找工作,而现在冷门的专业未来可能很抢手。”
李令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