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寻找精品果业的浙江路径

  □本报记者 金 茹
“果浓红、个头大、光照好、花芽饱、树长寿、标准化、园如画、链完整。”这是2009年国内某县代表团去日本考察富士苹果生产后,回来记述下的一组感叹。随着精品理念在浙江的不断深入,这个生动描述也渐渐成了我省水果产业的真实写照。
  8月11日,“2011浙江精品水果展销会”在浙江农展馆举行,全省1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带着118个当家品牌水果前来赴会。红桃绿瓜缤纷呈现,浓浓果香中,尽情传递着水果的精品概念。
精品水果知多少
  精品,指精心创作的作品,最精美的物品。在大家心目中,什么样的水果才称得上是精品呢?展销会上,记者做了随机调查。“关键要好吃。”家住杭州朝晖街道的吴冰女士表示,水果要成精品,还是要从内在做文章,味道好是根本。“外观要好,要送得出手。”陈刚在某公司做销售员,他告诉记者,现在送客户礼品水果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外观是提升档次的重要方面,大小要均匀,包装也要好。
  桐庐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金根说,他们对精品桃的把关很严,每年合作社只有10%的水蜜桃能被挑中成为精品,在经过严格分级后,再对桃子进行抽检,“只有外观鲜亮、糖度在14度以上的才是精品”。
  云和仙宫果业公司生产的云和雪梨经过二次套袋生产,果形好、颜色亮、爽嫩脆香,公司经理严伟东很自信,他说公司每年生产20多万公斤的雪梨,精品果占到65%。
  记者还就这一问题咨询了省农业厅经作局有关专家。专家表示,所谓精品水果,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有别于传统粗放型水果生产的现代化、高效能和高效益的水果生产和管理方式,属于质量型农业。从狭义上来讲,就是绿色、名、优、奇、特产品,是吃得放心安全、品质出众的好水果。
  水果是浙江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我省从1998年起举办精品水果展示展销会,今年已是第八届。如今,精品水果展销会已成为杭州市民心目中的品牌展会。它在推动人们转变消费观念的同时,也在不断鞭策生产者探寻挖掘精品的更深内涵。“要成为精品,必须品种优质化、栽培精细化、产品标准化。”省农业厅经作局负责人介绍,杨梅在我省有125万亩的栽培面积,多年来推广东魁、茡荠种、丁岙杨梅、晚稻杨梅等优良品种,通过矮化栽培和早结丰产技术,使其成为了浙江在全国最具特色优势的农产品。
  据悉,近两年浙江水果以“精品、高效、生态”为目标,积极打造“精品果业”,全省水果整体水平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10年全省果品产值达到196亿元,果品加工产值30亿元。省农业厅经作局统计,按品牌+绿色+品质的评判标准,目前我省约有30%左右的水果可被称为真正的精品水果。
精品之路≠新品培育
  我省水果销售如以葡萄为例,通货市场售价约为每公斤5元,优质品10—20元,精品可卖到30元以上,最高可达60元。
  桐庐阳山畈蜜桃合作社年产水蜜桃3000多吨,均价能卖到每公斤6元左右,其中精品果按个卖,一个10元,供不应求。王金根说,桃子还没能采摘,他的手机就被求货者打爆了,现在每天都是未摘先卖,根本不愁销路。
  水果要不要走精品之路,只要看销路和价格,答案就毋庸置疑。
  浙江地处长三角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口近亿,已是国内最大的果品消费市场之一。特别是我省经济发达,市场基础好,消费水平高,发展精品果业可谓势在必行。“浙江产业技术水平较高,整体生产水平居国内前列,水果单产高于全国20%。”省农业厅水果首席专家孙钧介绍,有段时间大家认为培植精品就是不断寻求新品种,现在这种观念正在转变。
  巨峰是葡萄老品种,过去我省不少地方弃之换新,但经过实践,发现如果技术到位、品质提高,巨峰汁多鲜甜的口感仍是消费者的“心头好”。嘉兴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巨峰葡萄严格控制在亩产1000公斤左右,果粒在黄豆大小时就套袋。精耕细作后,每公斤葡萄售价均在20元以上。
  同样,翠冠梨也是传统品种,过去采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口感好,外观差强人意,如今通过采用梨棚架栽培、套袋技术后,不仅外观改善明显,糖度也进一步提高。翠冠梨又再现辉煌。
  青田石头果蔬畜禽专业合作社今年首次来参加精品水果展。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疏花疏果,并采用了套袋技术,产出的翠冠梨质量明显提高。理事长徐苏海说,参加这次展会大开眼界,本以为套一次袋就很好了,没想到其他合作社的管理水平还要高,分级、包装又这么规范,他回去后要立刻学着做,让精品更精。
  业内人士表示,浙江已有多个省级水果协会,产业化组织、果品批发市场多,并拥有专业的果品市场、产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水果贩运队伍等,这为发展精品水果奠定了良好的销售基础。
果业美景如何绘就
  有人说,日本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除了有优良的生态条件和优良的品种做支撑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拥有的精益求精的精品理念和管理技术。
  反观我省精品水果生产体系,显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良繁体系尚不完善、果品质量总体欠佳、生产者理念不够正确、加工企业初级加工品多等因素,都制约着精品果业的发展。
  翻开《“十二五”浙江水果转型升级方案》,到2015年,浙江要形成浙东南沿海、中西部山地丘陵、浙北平原三大水果产业带,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建成并成为水果精品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建成200个精品果率达50%以上的精品果园,全省精品果率达到35%以上。
  精品果业的产业图景是美妙的,但其无论是对生产种植,还是市场开拓,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浙江要如何才能最快绘就?
  业内人士表示,最重要的一个“方子”,就是要在全省农企、合作社和果农中确立精品果业的战略观念,让大家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今后如果不朝着精品果业方向发展,就不会有出路。
  在提升水果品种的同时,要重点推广架式栽培、控产提质、果实套袋、病虫安全防控、完熟采收和设施化、机械化、省力化等优新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扩大有机肥使用比例,推广现代化果品选果设备。
  精品果业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回报、高风险的特性,其产业化进程显然需要龙头企业来带动发展。因此有专家提出,一方面我省急需建立起符合市场发展机制要求的精品果业的龙头企业群、品牌群,尽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果农。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创造一个有利于精品果业发展的氛围,要严格监控精品的标准和真伪,确保精品果业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