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人民军队“第一军规”出台始末

  1928年3月30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井冈山初到沙田,准备接应湘南起义部队,并迎还桂东的红军大队。
  沙田,是湘南的三大农村圩镇之一。当年,镇上有数百间店铺。平时人来人往,逢圩时,更是熙熙攘攘。可当毛泽东带领的队伍到达时,却看见这里家家店门紧闭,镇上空寂无人。
  原来,以前来到这里的军队大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深受兵匪之害的百姓都躲进了深山野林。
  来到沙田的第3天夜晚,毛泽东夜不能寐。他在反复思考,秋收起义举起的大旗,怎样才能永葆鲜红?工农的武装,到底该有怎样的军容?
  工农革命军创建伊始,队伍成分复杂,带来了一些不好的习气,再加上“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部队中的一些人纪律松弛、作风不正,偷摸行为、打骂士兵等现象不时发生,引起群众不满。
  必须严明纪律,才能把工农军队与旧式军队区别开!时已午夜,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1928年4月3日上午,天气晴朗。在沙田老虎冲“三十六担丘”稻田内,工农革命军战士整装肃立。
  毛泽东身着灰布军装,健步登上田边临时搭起的土台。他首先向部队讲述没有纪律不成军队、没有统一指挥就不能打胜仗的道理。对部队存在的一些违纪现象进行了批评教育。然后扳着指头,逐条逐项地向部队正式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农一点东西;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1928年4月初,工农革命军九连二排的战士来到南边村,书写标语,宣讲革命道理。晚上,乡亲看到战士们睡在没遮没拦的堂屋旁、屋檐下,心疼地腾出房子,要战士们住进去。战士们却一再婉言辞谢,仍然睡在铺了一点稻草的地上或是借来的门板上。天明起来,战士们捆好铺草,洒上水,扫净场院的尘泥草屑,自觉把门板送还装上。老百姓过意不去,战士们却笑着回答:“上门板,捆铺草,是毛委员规定的纪律!”
  一扇当年工农革命军战士睡过的门板,被南边村一位有心的村民保存了下来,成为今天纪念馆里一件珍贵的文物。
  还是在南边村。村民郭大洪生活非常贫苦。一天深夜,风寒天冷,因为缺少棉被,郭大洪一家老小围坐一团烤火过夜。这时候,几名战士轻轻走过来,把一床棉毯、一床军被交给了郭大洪:“大伯,收下吧。快让孩子们去睡。”郭大洪接过热乎乎的棉毯、军被,鼻子一酸,两行热泪流了下来。
  工农革命军将要离开沙田时,派人到部队住过的地方进行纪律检查。所到之处,仅在文昌村发现一借用过的水缸渗水,立即照价作了赔偿,并向户主表示了歉意。
  军魂所在,胜利之本。军民关系的改善,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换来了战斗力的显著提升。
  1928年4月上旬,毛泽东获知湘南起义部队向湘赣边界转移,立即率部队南下汝城接应,4月6日,在桂东、汝城交界处的寒岭界打垮了反动地主武装何其朗部的阻击,取得了沙田颁布军规后的首次战斗胜利。
  此后,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对“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进行了补充和修订。1929年1月,部队进入赣南和闽西,在六项注意中又增加了“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三大纪律”逐步发展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发展为: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这就是人民军队现在执行的并谱成歌曲传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人民军队的治军法宝,被誉为“第一军规”。
  1947年10月,中国人
  民解放军总部颁发了由毛泽
  东起草的《关于重新颁布三
  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几十年来,人民军队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胜利走向胜利。
  铁的纪律,如同血脉,铸造了英勇善战的铁军。1947年,沙田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发起暴动,成立“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北上先遣队”。经过2年浴血奋战,这支队伍发展到近千人。1949年6月15日,正是这支铁军解放了桂东县城,使之成为湖南省境内第一个被解放的县城。
  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的沙田镇文化站站长朱永来说,新中国成立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被写入了“三大条令”,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三大条令”几经修改,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却一字未动,成为人民军队永恒的纪律。
  (摘自《湖南日报》蒙志军 张斌/文 2011年5月3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