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力争到2015年,全省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畜牧产业组织化、合作化、设施化水平全国领先,畜牧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集畜禽养殖、核心种业、饲料兽药生产、畜产品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于一体,多主体高度融合、利益紧密联结、运作规范高效的新型畜牧产业服务组织体系。”在日前举行的全省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上,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给我省畜牧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
众所周知,我省虽不是畜牧业大省,但我省畜牧业在规模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发展快人一步,遇到的问题也先人一步,一、二、三产业主体不同、利益分割、分配不均等问题,日益成为影响我省畜牧产业平稳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约瓶颈。如何在较高的平台上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领跑全国?浙江畜牧人一直在努力思索和实践。省畜牧兽医局早在两年前就开始谋划,通过专题探讨、外出取经、实践总结等方式,思路逐步明确,方向更加明确。
从去年开始,在省畜牧兽医局的有序组织下,各地以调整生产关系为突破口,以推进新型合作社建设为主要形式,将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作为畜牧业转型升级重要举措,进行积极探索,并遴选出10个单位进行试点,作为示范性新型畜牧产业主体加以培育。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目前,以生产关系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会是撬动我省现代畜牧业快速腾飞的一个支点么?我们充满期待。
新型畜牧产业体系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目前正在试点推进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是以主体合作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组织体系创新,是指同类畜产品生产、经营、饲料、屠宰、加工、其他社会服务等相关环节的企业或小规模合作社等主体,以股份合作为纽带,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多主体、多层次、多功能紧密联接的畜牧产业组织形式,其本质特征是生产关系的组织重构,并表现出规模上的“大”和主体形式上的“新”,种养加深度结合,形成以畜牧业为基础的大畜牧、大农业及大产业这个整体。
从各地试点情况看,这种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了畜牧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畜牧产业的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制约我省畜牧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诸多难题和瓶颈,其成效和启示主要是:
——有助于打破产业分隔,维护产业平稳发展。通过一、二、三产业主体间紧密合作,以合作化推进产业化,促进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销售与加工等环节利益的合理分配,减少社员在生产交易活动中的损失和费用,减少生产和价格波动,减少市场风险。
——有助于促进专业化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新型主体内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程度较高,通过内部分工获得产前、产中、产后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如饲料与良种供应、疫病防疫、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及销售服务、加工服务、资金互助等,促进生产资源要素最优配置并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由于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合作社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培训等,提高畜牧兽医与动物防疫等技术水平,促进节本增效。
——有助于促进产业自律有序,提高政府监管效率。社员既是产业链某个环节的法人,又是产供销体系中的股东,和上下游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利益共同体,一荣共荣,一损俱损,各主体间互助互利和内部约束、诚实守信以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使政府在重大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监管压力减轻,监管环节缩减,监管效率提升。
从构筑六大体系入手
6月27日,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在听取省畜牧兽医局工作汇报后,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省畜牧兽医事业发展要围绕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步伐。
日前在龙游召开的全省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将省领导描绘的蓝图化为了具体举措。
——着力推进新型畜牧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合作化水平。注重提升新型合作主体能力,注重多种合作化发展模式,积极支持组建以法人农户或法人企业为核心、规模养殖场为主体社员的新型畜牧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现有畜禽生产合作社、规模场以联合创办或入股畜产品加工企业等方式,推进新型合作社建设。同时,注重探索畜牧业合作化的运行机制。
——着力推进新型畜牧生产体系建设,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水平。注重规模集约,44个生猪主产县、主导产业优势县要率先组建新型畜牧合作主体;突出标准化建设,紧紧依托“两区”建设大平台,力争每一个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内的规模养殖场,都率先达到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标准;重视生态化发展,任何一个新型畜牧专业合作社及其规模场,都必须是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样板。
——着力推进新型饲料配送体系建设,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合作社参股到大型饲料企业,或饲料企业参股到合作社等方式,建立稳定的饲料配送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核心饲料企业,争取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形成4-5家年产50万吨以上的大型饲料加工企业(集团)。同时,加强养殖设施技术改造,大力推广畜禽栏舍自动控温控湿、自动喂料等设施设备,不断提高健康养殖水平。
——着力推进新型畜禽种业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应用水平。创新种业发展思路,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扩建方式,组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畜禽种业集团;创新种业发展模式,创造条件建立如以金华猪等单个畜种遗传资源为核心的新型畜禽保种合作社,打出种业合作社品牌,推动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创新良种推广机制,探索畜禽原种场、扩繁场与商品场之间的合理布局结构,构建新型畜禽良种推广体系,推进畜禽种业集聚。
——着力推进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畜牧兽医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以省级数据中心、省动物防疫指挥中心为核心,以畜牧产业预警系统、动物疫病预警系统、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流通监管为主要内容的上下相连、左右相通的浙江数字牧业平台。大力培育和支持人工授精、动物疫病防治与诊疗、排泄物处理与利用等新型服务型畜牧专业合作社,实现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服务组织,加快养殖场病死动物处理设施改造,加强公共病死动物处理设施设备建设。
——着力推进新型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动物防疫和卫生监督执法水平。要在市县两级继续深化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加强综合监督执法力量,统一承担动物卫生监督、畜牧业投入品监管、畜产品安全监管、种畜禽质量监管等职责,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在畜牧业主产乡镇以及有大中型定点屠宰场、畜禽交易市场、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等的场所设置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实现监管重心下移。按照农业公共服务“三位一体”要求,充实畜牧兽医力量,确保乡镇政府能有效承担起协助部署落实好畜禽强制免疫和疫情应急控制扑灭等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