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达到40余万亩,占全县总种植面积的60.05%;创建了6个“浙江名牌”、2个“浙江名牌农产品”、14个“宁波名牌”、4个“浙江省著名商标”和14个“宁波市知名商标”,望海茶、泉丰西瓜、振宁土鸡、甬丰大米等名扬省内外……
这些都是宁海农业的辉煌象征,而在这辉煌的背后,循环农业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有数据为证:在宁海,受益于循环经济的农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
从2003年开始在农业领域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直到最近被有关专家誉为全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宁海人用了整整8年时间,把循环两字深入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骨髓里,打造了魅力独具、特色明显、保障坚实、后力强劲的循环农业“宁海模式”。
有魅力:
循环农业效益突出
果蔬园废弃的菜叶,成为养殖场的绿色饲料;畜禽的粪便和打碎的秸秆混合,制成绿色有机肥还田;动物的粪尿通过集中发酵成沼气,除了免费供应给周边农户烧火做饭,还可进行发电,回供农业生产;沼液通过管道流进果蔬园肥田,成为蔬果的最佳“饮料”……这是每天发生在宁海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内的事实。这这个连片面积达10多万亩的示范区里,集中了包括水稻、柑橘、西瓜、西兰花、牧业、海水养殖等多种产业,而这些看似分散的产业,却被循环经济的无形之手,仅仅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依存、环环相扣的局面。
比这新奇的循环模式更让人兴奋的,是循环农业带给农民和农业企业实实在在的好处。示范区内的利丰牧业公司与附近绿色农产品基地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养殖场里畜禽排泄物形成的沼液和沼渣,送到农产品基地做有机肥;而农产品基地的废菜叶、秸秆、野草,则成了养殖场的饲料。合作双方心里都有一本账:利丰牧业公司预计年可生产有机肥3500吨,按每吨35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122.5万元,利润52.5万元;而长街镇两万亩蔬菜基地仅卖“下脚料”一项,就增收了80余万元。这种双赢生意,何乐而不为?
据了解,示范区内已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已有20个,土地亩均收入超过5000元,数倍于传统作业方式。
有保障:
四大平台夯实循环基础
宁海县循环农业的初步成功,与当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密不可分,一系列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资金、技术、金融、人才等方面的倾斜使循环农业发展获得了强劲动力,土地流转、主体培育等工程夯实了循环农业的基础。在该县的众多保障措施中,“服务”一直是核心意识,该县甚至精心打造了四大服务平台,以助推循环农业发展。
建立了沼气综合利用服务平台。宁海抓住被列入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县的时机,采用“联户共建”形式,累计建成沼气池506座,并建立了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从事沼气池修建、沼气综合利用等指导工作。据统计,506座沼气池年能厌氧发酵处理尿液冲洗水47.33万吨,年能产沼气192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煤1300多吨。此外,沼气发电也成了宁海县沼气利用的又一亮点,目前,该县绿港牧业、振宁牧业、新世纪牧业等3家企业实施有效发电。
建立有机肥加工和营销服务平台。绿丰有机肥有限公司相继租赁了9个重点牧场的畜禽干粪无害化处理车间,在全面解决全县规模牧场粪便问题的同时,并在全县分片设立五个养殖散户畜粪收集加工点,年收集粪便2.5万吨,有效解决了全县分散小规模养殖户畜禽排泄物难的问题。并先后研制出了柑桔、蔬菜、水稻等7种专用有机肥,实施农作物科学施肥,年能力生产有机复混肥3万吨,应用面积13.5万亩。
建立了沼液综合利用服务平台。目前,宁海县沼液贮存池容积已达到12500立方米,以青珠农场循环农业核心区为中心,一方面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就近的瓜果基地及鱼塘,一方面,配备6辆沼液专用车把沼液运送到绿色城堡等蔬菜基地实施肥水灌溉,基本覆盖了园区周边的农业用地,取得了畜禽养殖环境治污和农产品优质品牌培植的双赢。
建立了农业废弃物回收服务平台。以建飞塑料厂为中心的回收公司,把周边农用的瓶、罐、农用薄膜等进行回收加工利用,回收率达到98.2%;以三禾秸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为主的处理公司,将周边种植基地产生的12万吨农作物秸秆集中回收粉碎,制作成秸秆粉末作为有机肥加工辅料、秸秆煤、食用菌培养料等,秸秆资源循环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有特色:
三级循环全国首创
宁海县农林局局长冯继红介绍,宁海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分为三级循环:一是点循环,即企业内部循环;二是产业内部循环;三是区域循环,以示范区为区块,建立面上大循环。
企业内部循环——企业、农户点上的小循环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基础环节,宁海县在利用种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上做文章,采取农牧结合的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工程、秸秆过腹等资源循环,建立了“畜—沼—果”、“畜—沼—粮”、“畜—沼—鱼”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与减量化生产,形成了源头、过程、排放减量等系列化生产流程。
产业内部循环——宁海县以建立生态型“种、养、饲、加”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为目标,逐步建成了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生物物种共生互利等7种循环发展模式,并实施了多种立体化种养模式,县域60%以上农产品通过加工包装达到转化,60%以上农产品出口创汇。
区域内部循环——宁海把整个县域范围作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田和责任田,按照“蓝色东部”和“绿色西部”的生态产业格局,着力推进县域内循环农业整体联动,形成了东部粮食、无公害蔬菜、瓜果、海水养殖,西北部茶叶、竹笋、小水果,中北部农产品保鲜、加工、集散等3大特色产业区;县域大循环圈内6大主导产业、4大特色产业同步发展,形成了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40个现代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块状产业发展格局。“像宁海这样以县域为范围的交叉式循环,目前在国内还少见。”浙江农林大学单胜道教授表示,建立企业内部、产业内部以及区域内部的三级循环体系,循环链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产业,这是宁海农业循环模式的突出特色。因此,它被专家誉为“全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
有后劲:
“764”计划放眼长远
尽管宁海县已然成为我省发展循环农业的标兵,但冯继红表示,该县循环农业发展依旧任重道远。宁海人希望,到2020年,宁海能够成为全国农业示范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推出了“764”行动计划,即:推行7种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打造6个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实施4个方面的重大工程项目。
7种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模式;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生物物种共生互利模式;物质多级循环利用模式;生态农业相结合的设施农业模式;农作物秸秆利用模式;农资减量化模式。
打造6大生产示范基地:培育园区内已有一定基础的“优质稻米、大棚西瓜、订单蔬菜、绿色柑橘、水产养殖和畜禽小区”等6大主导特色产业和示范基地。
4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综合类重点工程项目,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废弃物利用、沼气池建设、瓜果种苗引进示范、农业环境监测等工程项目建设。
透过这一指向明确的路径图,我们相信,在宁海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循环特色会更加明显,效益也会更加显著,而循环农业本身,亦将得到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