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杰
相对于趋同化、同质化而言,差异化发展是企业应对竞争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在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实施农业差异化发展战略,是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业差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农业差异化发展是通过提供特色化农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以规避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寻求新的空间,促进农业发展的行为。其影响因素主要有6个方面:
1.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水、气候等自然资源。不同区域土地、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分配,温度的变化,光照强度等的差异,使产品的外观以至内质都有所区别,导致产品的商品性不统一。
2.产业形态。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等体现出的产业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区位及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是特殊自然环境和生产习惯的产物。限于当前科技水平,人们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有限;耕作制度和生产习惯一旦形成,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农业生产的这种区域色彩,一方面在不具备相同或相似自然条件的区域难以模仿,另一方面试图改变这种色彩需要艰苦的努力和相当的过程。
3.要素禀赋。要素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条件,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还涵盖制度、信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水平、生产成本和农产品质量的不同,也带来了经营主体的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差别。
4.消费需求。消费水平决定市场进而主导农业生产,消费的分化给不同农产品带来了生存的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产品消费呈现多元化态势,特色化、个性化、健康化成为市场需求的新时尚,价廉物美、优质安全、营养保健的农产品成为人们消费的新热点。农产品消费的差异化,给农业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市场营销。农产品差异化优势能否转化成市场优势,需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和衡量。主体的营销能力、产品的销售形式、市场的定位细分以至产品包装、品牌、服务等,直接影响市场的培育和占有,影响产品的销售和价位,影响消费的需求和信心,并牵涉到差异化产品的价值实现。
6.历史人文。文化传统、社会风气、民族习俗等历史人文状况,既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产业布局结构、农作制度安排等,也关系到生产者的劳动习惯、创业意识、创新精神,还决定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构成了对区域农产品差异化生产与发展的影响。
农业差异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我省农业立足自身资源特色,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大胆创新经营机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提升生产能力,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发展实力显著提升,为实施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从农业的地域分工来看,地域间资源差异性越大,农产品互补性越强,越有利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浙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拥有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多宜性的气候环境、多种类的生物资源,适宜不同作物生产,使得农业差异化发展具有广泛的领域和潜力。
2.丰富的种质资源。我省种质资源丰富、名特优品种繁多、生产门类齐全,是农业综合高产区域。据调查,全省现有农作物种质资源6.5万份左右,主要包括水稻、蔬菜、大小麦、食用菌、茶叶、桑树等。同时,我省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其中被列入《中国畜禽品种志》的有15个,占全国猪、牛、羊、禽地方品种总量的8.9%,列入《浙江省畜禽品种志》的地方畜禽品种34个。尤其是别具地方特色的水果、畜禽、蔬菜、食用菌等品种丰富。
3.坚实的发展基础。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挖掘品种资源优势,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逐步改变了产业结构雷同的状况,区域产品特色优势不断显现,蔬菜、食用菌、水果等特色产业带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全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6300多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万多家,带动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户发展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这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组织生产、开拓市场、应用科技、创建品牌的水平较高,对农业差异化发展的组织力和带动力较强。
4.雄厚的技术支撑。浙江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科研力量比较雄厚。特别是近年来,引进、育成、审(认)定了一批粮食、畜禽、蔬菜、瓜果新品种,探索了一批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型农作制度和模式,并在生产上得以广泛应用。通过多年探索,我省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源头,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农业园区、农产品基地、科技示范场等为平台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子,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实施农业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勤劳的创业主体。7000年的农业文明史蕴育了一批又一批勤劳质朴的浙江农民,打造了一支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主体。浙江农民勤劳肯干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胆略,使得农业发展的新理念、生产经营的新技术、市场拓展的新方法等容易被接受和运用。
农业差异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多,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长,实施农业差异化发展需要高度关注资源要素、产业结构、生产经营状况,从产业链的各环节寻求差异发展的路径。
1.区域定位差异化。发展定位起着引擎作用,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差异化定位,势必形成差异化策略。我省地形地貌类别多样,经济格局、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各不相同,其区域发展定位也各有差异。从目前的现实出发,在高效生态农业目标引领下,城郊、平原和山区可以分别定位都市型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等形态。另外,产业特色和自然景观优异的区域可适度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可大力开发绿色食品等,以充分体现自身个性,避免同类型、同产业的过度竞争。
2.产品类型差异化。浙江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农产品生产总的应当瞄准高端市场、高消费群体,发展优质、安全的精品,以实现高效目的。当然,不管哪类市场、哪个群体,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总会有所差别,应当分类开发适应于不同群体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需求,赢得市场主动权。
3.生产时间差异化。积极运用现代种养和设施化生产技术,推广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种植,发展反季节生产;运用农产品加工技术,深化加工业发展;运用保鲜、贮藏技术,提前或延后农产品的上市和销售时间。山区可利用光温资源,适当推迟播种,开发迟熟的蔬菜、瓜果等产品;平原丘陵地区可通过设施大棚,开展反季节的淡季产品。通过打时间差,变生产旺季销售为生产淡季销售或消费旺季销售,从而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消费市场差异化。根据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等差异,合理划分高端、中端、低端等不同消费群;根据消费需求和市场供求状况,合理选择产品销售市场,从而将农产品市场进一步细分。瞄准目标市场需求的差异性,生产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弥补市场空档,以增强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营销渠道差异化。主要包括有形渠道差异化和无形渠道差异化。有形的渠道应通过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产地和销地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设立农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展销店等网点,采取直销、配送等多种方式销售,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无形的渠道应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方式和网络设备,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网上市场,进行网上洽谈、贸易、订货,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促销效率。
6.加工包装差异化。针对农产品的特性,推进分类分级包装,形成不同规格、重量和包装形象。结合不同消费层次,大力发展农产品初级、精细加工和深度加工,形成类别丰富的加工和品牌产品。同时,重视包装物的设计,既反映产品特色,又体现实用、实惠和宣传效果。
(作者系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