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大力发展精品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四论农业“两区”建设

  本报评论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攻坚期,更是浙江农业能否保持领先优势的考验期。面对新形势,我省在贯彻中央“三化同步”发展现代农业战略的同时,提出“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的目标,开启了“十二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农业“两区”作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势必是精品农业的先行区,这是应对我省人增地减的必然选择。
  如今,我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5亩,人均粮地不足0.3亩。土地后备资源较少,丘陵可利用耕地资源只有340万亩,可垦宜农滩涂更少,仅10多万亩。如此省情,要确保3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就难以继续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扩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发展与非农产业发展之间争地更为突出。因此,要寻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只能走精品农业之路。
  发展精品农业,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要求。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9%的增长目标,2015年将达到17000元,其突破口就在于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精加工技术和现代营销方式,大力开发精品农业。
  发展精品农业,也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省农产品出口额已占到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但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欧盟、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强力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品质、卫生、安全等方面要求越来越严格,技术标准也越来越高。同时,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课题,其着力点同样是发展精品农业。因此,借助农业“两区”平台发展精品农业,加快构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发展精品农业,核心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吕祖善省长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两区”建设现场会上表示,农产品安全是最大的精品。要控制农产品质量,就要实行标准化生产,要将农业标准化生产与项目实施、产品准入准出结合起来,全面推行“确定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加快推行生态化生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要积极推行品牌化经营,引导“两区”内生产主体注册农产品商标,培育和保护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效益。
  农业“两区”作为精品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各方建设主体更要做足做好精品农业这篇文章,立足高起点,放眼大市场,真正将农业“两区”建设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