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通讯员 章建涛 文/图
七月的绍兴分外妖娆,粮丰鱼肥的美景让人陶醉。近日,记者慕名来到鱼米之乡绍兴,近距离感受到现代渔业给这个城市增添的魅力。
绍兴是我国淡水鱼养殖的重要发源地,早在2500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就著写了我国最早的养鱼专著《养鱼经》。近年来,渔业作为绍兴市农业七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与纺织、黄酒等一样,成为当地打造特色产业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最大的淡水珍珠集散地、全国最大的中华鳖苗种供应基地、全省重要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一张张“金名片”让绍兴渔业无可争议地在浙江渔业中占有重要席位。2010年,绍兴市渔业总产量9.39万吨,总产值达到20.85亿元,增加值13.77亿元。
去年,农业“两区”建设的号角在全省吹响,渔业园区建设也在古越大地蓬勃兴起。绍兴全市共有9个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22个特色渔业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点,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6万亩,计划总投资1.38亿元,项目涵盖珍珠、龟鳖、南美白对虾等特色优势产业,集养殖、加工、休闲为一体。截至今年6月,各类渔业园区已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
一个个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现代渔业园区,正引领着绍兴这个鱼米之乡实现新跨越!
先进设施装备的先行区
最近几天,在绍兴市越城区兴隆现代渔业精品园的钢管大棚温室内,第二季南美白对虾苗种开始投放。得益于设施化养殖,这里每年都能养殖两茬南美白对虾,今年总产量预计可达到2吨,亩利润达到2万元以上。
“今年第一茬大棚白对虾效益很不错,我正在考虑全部用钢架大棚养殖。”绍兴市兴隆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兴龙说。
据了解,兴隆现代渔业精品园已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列入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创建点。到目前为止,已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完成406.4亩的标准池塘改造,新建800米进水工程、1000米排水工程,新建塘渣路2800米,电力增容250千瓦,配置增氧机130台,30亩钢管大棚温室建成投产。
如今在绍兴,设施渔业已成为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记者在绍兴县绿源南美白对虾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工地上看到,工人们正争分夺秒地搭建连片的先进钢结构保温大棚,“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能够避免和减少气候影响,保证稳产高产。”绿源水产开发公司总经理丁国才告诉记者。
南美白对虾的收成好坏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为此丁国才专门订制了可以防老化、抗暴晒以及具有采光作用的塑料膜,并安装了配套的风机设备,时刻保持棚内空气的新鲜。这样的大棚在整个园区约有40个,每个占地10亩。通过大棚设施建设,不仅提早了南美白对虾的产出时间,而且在冬天市民也能吃到鲜活的南美白对虾了。丁国才告诉记者,改变“靠天养殖”的传统模式后,一季对虾的平均亩产量还从原来的35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同时混养鳖的规格也可以从一个周期的0.75公斤增加到1.5公斤,大大增加了养殖效益。
截至6月底,绍兴市省级现代渔业园区累计完成电力线路设施建设3.6万米,进排水渠道修筑3.8万米,建设高标准鱼塘面积8590.4亩,搭建各类大棚设施906.75亩,完善水净化处理设施57.2亩,新购底增氧机械93套。目前,有6个渔业园区已基本建成。“园区内设施化装备水平的改善,对于提高土地、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绍兴市农业局局长张阿东说。
先进科技应用的先行区
这两天,在越城区皋埠镇的绍兴鸿港渔业精品园内,工人们正在搭建全新的工厂化养殖大棚,以迎接一种名贵鱼类——半滑舌鳎的到来。“借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的支持,我们实现了海水鱼的工厂化淡化养殖,这在绍兴渔业界还是首次。”鸿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勇自豪地说。
绍兴属淡水渔区,高档海水产品淡化养殖前景诱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2008年,鸿港渔业与国内权威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投资建造了密封式的恒温钢结构大棚,通过人工制造低盐度海水的办法,成功实现了青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淡化养殖。
记者在养殖大棚内看到,青石斑鱼被分别养在16个玻璃缸中。“这些水缸中的水都是我们人工配置的低盐度海水,通过水循环处理系统,除去了水体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杀灭细菌,为青石斑鱼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朱勇说,这套系统目前在绍兴还是独家使用,鱼病发病率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青石斑鱼目前市场批发价达到每公斤130元,养殖前景十分广阔。
今年,在中科院院士雷霁霖的建议下,鸿港渔业又开始向半滑舌鳎养殖发起“冲击”。据了解,半滑舌鳎养殖到1公斤即可上市销售,市场价每公斤达到280元。公司计划在两年内,使半滑舌鳎年养殖量达到10万尾,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左右,年利润300万元。鸿港渔业也将因此成为绍兴渔业科技含量最高的企业。“近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将渔业科技灌注到园区内的各个企业,通过品种、养殖技术等的更新,让绍兴渔业始终在全省保持竞争实力。”绍兴市水技站站长封阿龙告诉记者,仅南美白对虾养殖,绍兴的养殖企业就创新出了虾鳖混养、淡水养殖、钢架大棚双季养殖等多种新模式,为提升产业水平、增强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保障。今年,绍兴市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到8万亩,新增钢管大棚养殖1100亩。
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傍晚,在 湖避风塘农庄的休闲垂钓区,和风吹来,暑气渐渐被吹散,来自绍兴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人们纷纷聚集于此,一边欣赏着镜湖美丽的晚景,一边品尝从湖里捕捞上来的美味河鲜。
避风塘农庄是 湖渔业主导产业园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园区规划中就将120亩园区面积专门划出作为休闲渔业园区。“我们将投资100万元,修建垂钓平台,进行池塘整治、砌岸,新建休闲小木屋、开发烧烤区,建设道路和绿化设施等。”农庄负责人陈来兴说,目前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完毕,仅去年他们农庄就接待客人5万多人次,年经营收入超过1000万元。
据了解,在渔业园区建设之初,绍兴市就十分注重渔业功能的拓展融合。园区里不仅要可吃,还要可赏、可玩、可休闲,“新形势下,我市水产渔业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三句话,叫做饱口福,强体质;饱眼福,强精神;饱钱袋,强实力。围绕这‘三饱三强’,努力使每一个水产渔业园区,都成为科普园区、观赏园区、休闲园区,努力在生产之外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获取更多的经营收入。”绍兴市副市长冯建荣强调说。
近年来,绍兴在渔业深加工方面也卓有成效。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该市水产加工产出增幅明显,1—6月,全市水产加工产出2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亿元,同比增长9.2%。珍珠制品、龟鳖产品、鱼干等水产加工品越来越受市场和消费者的欢迎。“十二五”开局之年,绍兴这个著名的江南水乡正走出一条多产业协作共同前进的渔业园区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