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盾(前左二)、葛慧君(前左一)等共同启动2011年舟山群岛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宣传活动。
本报讯 7月11日, 2011年舟山群岛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暨东海带鱼保护区宣传活动在舟山市沈家门渔港举行。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等出席活动,仪式由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主持。
水生生物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活动现场,舟山渔民代表宣读了保护东海渔业资源倡议书。有关人员介绍,我国一直重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2006年,国务院颁布《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把增殖水生生物作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现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已在全国范围开展,放流规模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水生生物种群资源的恢复和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唤起了全社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支持和热情参与。
为保护东海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农业部于2008年12月批准设立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浙江沿岸中北部海域,跨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不仅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之一,也是东海带鱼最重要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以及浙江沿岸小黄鱼、鲳鱼、鲐鲹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海洋资源最丰富、海洋特色最鲜明、海洋经济比重最大的地区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舟山渔场,是海洋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十一五”期间,舟山累计投入放流资金1436万元,共放流海蜇、牙鲆、梭子蟹、日本对虾、黑鲷、大黄鱼、厚壳贻贝、鮸鱼、曼氏无针乌贼、真鲷、条石鲷等10余个品种,合计3.9亿余尾(粒)苗种,对恢复渔业资源、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活动现场,牛盾、徐祖远还为东极新型海洋牧场示范区暨碳汇渔业实验区揭牌。 周 讯
相关链接
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新区
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我国设立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
舟山是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字交会处。舟山海域深水岸线总长280余公里,占全国的18.4%,舟山群岛新区范围为舟山市现有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舟山1390个岛屿,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内海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据悉,舟山群岛新区将利用区位条件优势、海洋资源优势和现有海洋产业基础已具相当规模的优势,逐步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
“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日前表示,设立舟山群岛新区,是新时期我国推进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重大举措,关乎全局和长远,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将有利于提升我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有利于拓展我国海洋战略空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利于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途径,促进和谐发展;也有利于创新我国海岛综合保护开发方式,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陆海统筹发展。